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520.97亿元,增长10.1%,是1996年以来该市生产总值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9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21.9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8.01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1:39.8:37.1变为21.3:42.6:36.1,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工业立市”初见成效
工业主导地位增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增幅最高、增速最快,工业总产值535.92亿元,增长17.9%;工业增加值192.89亿元,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97亿元,增长17.7%。工业增长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5.1%,提高10.9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34.2亿千瓦时,增长16.1%。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部分企业完成了产权多元化改造;“冠豪高新”成功上市。地方15家糖厂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多年拖欠农民甘蔗款问题正妥善解决,糖业开始恢复生机;市属40家企业公开挂牌,实行产权转让;11家药厂引入民资或外资实施GMP改造;国有劣势企业加快退出市场,17家企业完成破产立案或破产前期工作,关闭了16家“三无”企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启动。县域工业发展加快。认真做好工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项目。各县(市、区)共引入工业项目115个,总投资24.28亿元,其中37个建成投产;完成工业总产值249.4亿元,增长20.1%。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新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5万户,增长11.4%,注册资本累计7.8亿元,增长27.3%;新发展私营企业1099户,增长32.7%,投入资本累计23.1亿元,增长58.8%;民营经济增加值278.19亿元,增长1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4%,非公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实施名牌战略取得成效。获得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17个,省著名商标5个。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总产值180.40亿元,增长3.7%。农业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调减糖蔗种植面积11.05万亩,增加优质水果、外运菜、蚕桑、花卉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12.35万亩。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7.46亿元,创汇5806万美元,带动农户17.5万户,户均增收2894元;新建和扩建水产品加工企业17家,新增加工能力8万吨,水产品加工量14.2万吨,产值23.6亿元,分别增长26.4%和28.2%。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续建和新建江洲围海堤、南渡河船闸、大水桥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解决农村60.8万人饮水难工程进展顺利;改造中低产田8600亩;完成镇通村委会公路硬底化突破1000公里;基本完成9个村委会“大禹杯”项目和70个“千村扶贫工程”项目建设;5万吨国家储备粮湛江库项目建成使用。农业标准化取得新成效。已建立9个国家级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3个农产品被评为国家名优产品,4个农产品被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6家水产进出口企业获得欧盟、美国、韩国等国际认证;农产品出口总额2.69亿美元,增长98%,其中水产品出口创汇2.23亿美元,增长1倍多。海洋水产业发展较快。海水养殖产量34.35万吨,产值24.9亿元,分别增长6%和14%。对虾已形成育苗、养殖、销售、加工、出口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由民营企业恒兴集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建成投产,提高了海水养殖科技水平。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产值34.07亿元,增长4.1%;形成了“广海鸡”、“嘉仙鸡”等多个品牌;饲料加工业产值25亿元,增长14%。林业发展步伐加快。完成造林25.18万亩,林业产值11亿元,增长10%。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清理整顿和规范各项涉农收费,积极推进“并镇、并村、并校、减人”等配套改革,农民负担减负率达89%,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3亿元,增长19.5%。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5个,全年实际完成投资22.7亿元。已有30万吨级油码头、华农和富虹大豆加工、华丽金DVD——R二期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7.3亿元;省道平洋线、遂六线和廉石线建成通车,全部实现市到县(市)通一级公路;东兴炼油厂扩建、奥里油发电厂、奥里油库、大中纺织凤梨纤维、冠豪特种涂布纸、海湾大桥、渝湛高速公路湛江段、30万吨级航道、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疏港公路、东海岛液化气冷库等15个在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
开放型经济持续增长
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分别获得省二等奖和三等奖。外贸进出口总值19.35亿美元,增长62%。其中出口9.01亿美元,增长65%,增幅比上年提高29.3个百分点。国联、国溢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率先创建电子网络实时监管系统“2211”模式,增强了外商对湛江水产品质量的信心。每个县(市、区)外贸出口均超过1400万美元,最高的达到2.7亿美元。利用外资项目50个,增长11.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61.8%,增幅比上年提高53.8个百分点。7个县(市、区)利用外资超过500万美元,最高的达到2011万美元。举办2003湛江工业博览会和到外地多次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多方面招商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了湛江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