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华寺 -->
南华寺是广东六大寺庙之一,是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及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佛教圣地。它座落在曲江县马坝东南效曹溪之畔,距韶关市22公里。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和尚栖身说法的地方,后因其弟子又创立了沩仰(湖南)、临济(河北)、曹洞(江西)、云门(广东)、法眼(南京)等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因此南华寺又有“祖庭”之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天鉴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1489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梁武帝天鉴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来中国传播佛教,从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而饮,溪水甘美异常,他便溯源而上,只见这一带峦紫翠,便建议在此建寺。那时韶州牧侯敬中将议表奏梁武帝,天鉴三年建成,梁武帝赐额为“宝林寺”。隋末,寺院一度荒败。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重修。中国佛教第六祖、南宗禅法的创始人惠能大师从湖北黄梅东山寺得法南归,在宝寺说法三十六载,弟子遍布天下,改称“曹溪宗”。惠能大师死后,寺院曾几度兴衰,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改为“法泉寺”;宋初寺院半毁于火,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复修,赐名“南华禅寺”,自此,南华寺的名字沿用至今。元朝末期,寺宇三遭兵灾,寺僧颓败,庙庭衰落。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德清和尚大力中兴,修建庙宇。清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全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原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发起重修。翌年,虚云和尚来寺募化重修,调整布局,改为阶梯式中轴线布局,建筑面积约为1.2万多平方米。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寺和历史文物非常重视,多次拨款修缮。
南华寺原有的建筑面积为12000多平方米,整体上为中轴线阶梯式的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有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中部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殿前有天王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殿后藏经阁;后部为灵照塔、陈亚仙祖墓、六祖殿、方丈室、苏程庵及卓锡泉等。结构上主次分明,安排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