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在故宫乾清宫墙外西南。建于明代。清雍正时(1723-1735)重修,改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 据说雍正为了表示给康熙守孝,故从乾清宫改居于养心殿。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处理政务的活动及寝宫均从乾清宫移至于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一些官员在升迁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西间是皇帝批阅奏折,以及同军机大臣策划军政活动的要地。 该殿呈“工”字形,前朝后寝规制,中间以穿廊相连。前后殿来往十分便利。养心殿后殿设有皇帝寝宫五间,即正间、东西两次间及东西靠北墙的两稍间。帝后的龙凤床分设于两个稍间内。 养心殿后殿东西两小院的排房,东院北侧的耳房名“体顺堂”,是皇后前来养心殿时临时坐卧休息之处。皇后主管后宫,但不得干预皇帝的私生活。西院北侧的耳房叫“燕禧堂”,是妃子被召幸御陪宿时的临时歇息之所。因为后妃们在宫中都有各自的住处,没有皇帝的旨意,是不得轻易来此的。清代顺治、乾隆、同治均死在养心殿内。 设于养心殿的东暖阁,于同治光绪年间,成了慈禧(西太后)和慈安(东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每当召见大臣,策划军机要政之时,小皇帝坐于前座,慈禧和慈安坐于后座,两座之间挂一黄色纱帘,一切决策由帘后慈禧作出。慈禧在“垂帘听政”的名义下,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她推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投降卖国,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沉重打击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原光绪帝的皇后),被迫在此召开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代替幼小的宣统皇帝含泪决定并签署了清王朝退位诏书,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但根据民国政府对清室的优待条件,清代末帝溥仪(宣统)仍在这里居住了13年,直至1924年才被冯玉祥驱逐出故宫。 养心殿内的西套间原为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公元1746年,乾隆得到了王询《伯远帖》,连同他已有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以及王献之的《中秋帖》,被认为是三件稀世之宝,并作御批珍藏于此,所以称为“三希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