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北京 一 随着一路昏黄的灯火,钟上的时针准确地标明着:“21:28”。这就是北京!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夹杂着令我十分不适的受污染空气,朴面而来。明清的巍峨帝都都隐没在茫茫夜色里,一出站台,涌动的人流明显地洋溢着一种对理想的向往。 我明白北京站外那些充满热忱的人们,便地所谓的“北漂集团”。只要看一看他们,便会明白,漂泊并不地我们所想像的那么浪漫。正如那些席地而卧在北京站外的“北漂人”进入梦乡,北京不太睛朗的天空或许是他们毕生的梦想,但醒来之后,更多的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因为理想与现实往往只隔着一层纸,但人们却往往捅不破。 大城市高度文明的背后,往往掩盖不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不断地拉远。北京人出了名的热情与能侃仿佛也敌不过冷漠的入侵。我和前来接我的友人走在只有微弱灯光也正如这灯光一样,只能在风中摇曳。 北京是个地域广阔的城市,上千万的人口在大街小巷来来往往。但如果失去了希望与人性,北京也就失去了她的大气与雍容。 在新街口大街上,没有星星,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并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大,杂乱,肮脏,我很迷惘,想起了克里亚克他们的《在路上》。也许真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二 故宫。明清皇帝们的“官邸”。金碧辉煌的背后是什么,没有人在意。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偶尔几个明主的洞 万里和更多昏君的宫帏艳闻。泪水往往为欢笑所代替。 一踏进午门,几乎所有人都为这雄伟所震撼。鼓掌、欢呼、几千年来的历史便是如此,我们往往只就记住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王侯们的叱咤风云,却忽略了这辉煌的背后有多少草民的血泪。只有草民的盲目仰视,只有统治者的高高在上,平等的人权消失,人性也逐渐泯灭,剩下的只有中国几千年来可怕的权力威势。 故宫的布局依旧是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对称扩展。建筑的严谨与凝重,从另一方面折射击着国民的因循守旧。全国权力最高的象征——故宫,也无一例外地沾染了这种瘟疫,保使创造守的气息使富有有灵性的中国人慢慢地变得迟钝,乃至使创造被扼杀。最终,原地踏步的中国人只能看西方人使着自己发明的火药武装起来的枪炮屠杀、掠夺。 一个民族要善于创造与反思,中国的自视过高与夜郎自大使自己吃了不少苦头。月亮不一定是外国的圆,但我们更要看到中国的月亮也不一定圆。 故宫里常有游客穿上清宫装拍照留念,每到这时,我都不禁想起清东陵,清西陵里蹦出的僵尸。在辛亥革命过去了八十多年的今天,中国人仍倒在封建帝制的怀抱里自我陶醉。无论是清宫照,还是“还珠格格”,都让我为谭嗣同,秋谨、徐锡麟他们感到悲哀。 故宫凝聚了民族的荣耀,更蕴含了浓重的悲伤。太和殿在我身后,正如封建残余只能在民主的身后苟延残喘。 三 我在故宫发现了这一幕:故宫南方的正门——午门,只准外籍游人进入;左偏门由华籍散客进入;右偏门由华籍旅游团进入。 我在全聚德前门总店以发现了这一幕:二楼接待中国散客;三楼接待中国客人整桌的订席;而四楼只接待外籍客人。 故宫、全聚德烤鸭都是北京的特色王牌。但我一直怀疑我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一百多年前的租借地。隐隐约约地,我想起了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故宫与全聚德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解释:照顾外宾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问题在于同样是顾客,外国人可以享受到中国人享受的,中国人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看外国人以故宫正门走进去。 鲁迅先生所深恶的国民奴性似乎已在我们的血液里扎根,所以我们一见了洋人仍忽不住在作揖、膜拜。我们的可悲在于我们自行地在自己的土地剥夺了本来可以拥有的权力。我们一样可以从故宫的正门进,我们一样可以在前门全聚德的四楼大嚼烤鸭。人人平等,不是口中说说,更在于行动。 四 一向认为旅游不仅是看看山水,拍拍照相片,更是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旅游前的了解背景很重要,这次的北京之行的准备算是比较充分的,连《燕蓟咏史诗集注》这种冷门书也翻了四五遍,但仍觉有所遗漏。或许真的得等到有天使生命完全与旅游融合为一体时,才不会有这种缺憾。 1999年7月24日19:58,两分钟后我离开北京。外面的天依旧湛蓝,斜阳染红了西南一角。当火车的汽笛鸣响之前,我仿佛觉得人文的北京比自然的北京更可贵。在这片土地上或许有黑暗,有肮脏、但颀城不也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火车开动了,我突然觉得北京的黑夜给了我些什么。经历与思想才是重要的。
作者:xiaobeirufeng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