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徽山皖水间(19)、梦笔生花 作者:驿路牧歌 着一身朝阳的金辉走下清凉台,沐浴着一路黄山的秋色,脚下这曲曲弯弯的石蹬路便牵引着自己的脚步走进了黄山的散花坞。散花坞,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据说每年的春夏之交,散花坞里山花怒放,花团锦簇,使的这里成为了一个奇葩争艳也绚丽多彩的海洋、一个蜂飞蝶舞生机昂然的世界。虽然此时来黄山没有赶上那山花烂漫的时节,但这秋色里的散花坞依然是吐翠沁绿生机一片,奇松巧石锦帛流霞、险峰危崖绿雾着意。经过春之花的渲染,沐浴着这秋之韵的涂抹,散花坞着实迷醉着来这里的所有游人。 黄山有“梦笔生花”之景,看此景当在散花坞为最佳。走进散花坞,首先扑入眼帘的便是这巧夺天工的奇景。在那绿意葱茏的谷壑里,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孤傲耸立,人称为笔峰,它是黄山36小峰之一。峰顶那根高约10米多的石柱笔直地立在山头,下圆上尖,很象一杆笔头向上的毛笔,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根惟妙惟肖的石柱,才有了这“笔峰”的名字吧,而就在这“笔头”之上是那麽神奇地生就着一株盘曲伸展碧翠欲滴的小松,宛如一丛盛开着的鲜花,于是,它便有了一个更为神奇的名字:“梦笔生花”。 峰是生花笔,松是笔花松,一峰一松牵出一笔一花,便有了这如梦也如幻的景致。随着人们的指点,立于散花坞前这圆形观景台上注目,笔峰下还有一块巧石斜卧,酷似一个古代的文士酣睡在自己的好梦中。又在笔峰的一侧有山峰突起,顶分五岔,形状很象古人用的笔架,人称“笔架峰”。一坞之中,有笔有架,有人儿做着好梦,有梦中的笔头生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抑或是这里本身就凝聚着天地间的灵性?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古书《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载那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事,故事中说李白儿时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开出了奇葩,后来果然才华横溢,名闻天下。 今天来到这散花坞,我又听到了这样的一则传说,说诗人当年被排挤出长安之后来到这皖南,有年春天来登临黄山,见散花坞里奇峰竞秀,山花烂漫,顿时把满腹的忧闷全部抛到了九宵云外,又受到狮子林禅院长老的厚情款待,感觉人间仍有真情在。诗人在这人间的仙境开怀畅饮着长老送来的美味米酒,与长老纵谈诗文。作为答谢之礼,诗人趁着酒兴奋笔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坞中如画的景色,诗中如神的意境,让这法门中人也无不为之而赞叹。诗人写毕,醉意犹存,便将手中之笔奋力一掷,只见那笔飘飘摇摇从空中落下直插散花坞中,诗人飘飘然而去也不见了踪影。待第二天一早长老再来此,见到眼前的景致不禁大吃一惊,昨日诗人掷下的那笔已化做了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一株松树,耸立在散花坞中,诗人也化为了一尊卧石酣睡在笔峰之下。长老认定这是佛的旨意,便也点石化峰,将一座笔架峰侍立其旁,长伴诗人于此,守侯着一个奇成天籁的梦境。 虽然这是一则动人的传说,但看到眼前这奇绝的景致,却感觉它是如此的真实。把这样的感受告知同事,同事只是一笑,而我却抱着一颗虔诚的心,与其说是在观景,不如说是在用心来感悟。早就听说,当画家画不出画、诗人吟不出诗、文人写不出好文章时,只要到黄山一游,便会茅塞顿开,而看过“梦笔生花”后在绘画作诗写文章,便会妙笔生花了。事实也是如此,自古以来,黄山一直是山水画的故乡,是那些古往今来的画家诗人向往的圣地。我想,黄山风景之所以能如此的神奇和神慧,也许就是只这支神来之笔把它点染的。
作者:yilumuge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