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古琴台 早听说汉阳有处闻名遐迩的古迹------琴台,几次想去,未能如愿。 班里新成立个“文学小组”,我也应景参加了。大伙商议第一次活动搞什么,我的意见脱口飞出------“去游古琴台!” 武汉的天气真怪,前几天还风和日丽,暖融融的到处都是春意,可这几天叫西北风一吹,转眼功夫就变,阴冷阴冷的。象是又回到了冬天。 乘巴士,过汉江,琴台到了。 古琴台东枕龟山、南临长江、北傍汉水。平地突兀,七尺有余。琴台公园虽说不大,却也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个文人雅士凭吊古人的好去处。 沿琴台西侧小径而上,路旁长满江南小草,星星点点几朵蓝白小花,半开未开的,全不顾这春寒料峭。 经西门而入,便是琴台的西跨院,这院子极象北方的四合院。南边的大屋不知做何用途,北面的正房却被辟为茶肆。尽管今儿个天气不好,可茶肆里还是座无虚席。男男女女,品茶论道,看上去一个个雅兴十足。 穿过西跨院,是个天井样的处所。这里却另是一番情趣,只听院内琴鼓齐鸣,一出京戏正唱的热闹。循声望去,靠北墙搭一砖木小棚,俨然戏台模样。棚内墙壁上大书“印心石屋”,字写的遒劲有力,“入墙三分”,据说还是道光皇帝的御笔。“戏台”上三个老者一司鼓、一操琴、一立台中尽情作唱。台下七、八个花甲老人,面北而坐。兴头十足地听那京戏。听到好处,便美滋滋地跟着鼓点儿直晃脑袋。看这情形,我即新奇又羡慕,忍不住朝“戏台”挪了几步。伙伴拉了我一把说:“快走吧,好看的还在前面哪!” 踏过一溜青石台阶,面前洞开一道圆形小门。进门向左一转,噢——这才到了正儿八经的琴台正院。 一眼望去,这院子东边高高一座大殿,红砖绿瓦,金碧辉映。西面一片草地,稀稀疏疏点缀几株老树,显出几分幽静,靠南墙一排长廊朴实素雅,正北乃一翼然小亭,背湖而立,古色古香。院子正中筑起一座平台,正是那流芳百世的古琴台。今儿个是礼拜天,虽说才早上七、八点钟,可院中早已熙熙攘攘的到处都是游人。 看那平台,三尺来高,丈许见方,东南西北各伸下一条台阶,更显得四平八稳、小巧玲珑。拾阶而上,只见平台四周汉白玉护栏上,尽是精美的浮雕:蛟龙戏水、仙鹤奋翅、雅士弄琴、士女 拈 带,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平台正中立起一尊长方石碑,正面大书“琴台”二字。不用问,平台之处当是当年伯牙鼓琴、子期听声之所在了。再看石碑背面,工工正正刻着一篇碑文,记载着“高山流水”这个哀惋动人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名士伯牙极善抚琴,于此作“高山流水之音”,人莫能识其意之所在。惟隐士钟子期闻之喟然叹曰:“美哉!巍巍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江河。”伯牙幸遇知音,欣然相约钟子期来年再会。可叹次年伯牙重游故地,子期却已溘然长逝。伯牙痛失知音,悲悼欲绝,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穿过长廊,看罢大殿,伫立亭内,只见满湖绿水,一泓春意,微风吹过,碧波涟漪,几只江鸥拂水低翔。 望着水天一色,烟波浩淼的月湖,回味着“知音”的故事,心中不禁怃然...... 游客愈发多了。 忽听得有人高声诵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回转身来一看,却是伙伴们抄完碑文追我来了。看样子,他们也和我一样,为失去知音的伯牙而叹悼。 我想,知音并不见得是千古难遇,所难者是一个人能否去以自己的火点然别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不管怎么说,伯牙那种珍爱知音,珍爱友情的高尚情操,是值得人们千古传颂的。
作者:ddjjff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