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值班电话:0755-88864399
0755-82375114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
|
 |
|
 |
 |
广东省 |
 |
|
|
 |
自然地理 |
 |
 |
<-- 广州水文 -->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河流纵横,属南方丰水地区。自然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补给来源。
全市集雨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珠江广州河道、流溪河和增江,集雨面积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小河或支流共有18条。全市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47亿立方米;来自上游西、北、东江的过境客水流入市域河网水道共有1245亿立方米/年;珠江出海八大口门中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境内,受南海潮汐影响,河口潮流相应的年径流量为1320亿立米。
一、水系及流域特征
广州市位于东江、北江和西江的下游,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全市河流归属珠江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经从化市、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来自龙门县、流经增城市的增江及白坭河等;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成的河网。全市集雨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珠江广州河道、流溪河和增江;集雨面积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小河或支流有18条。
河网区主要水道总长度416公里,其中前、后航道纵贯广州市城区。珠江八大口门中的三个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其河川径流分别注入伶仃洋。三角洲河网区均属感潮河道。从番禺区中部以上地区河段,属洪潮混合区,既受洪水威胁,又受暴潮威胁。南部河段属潮水区,以防潮为主。
二、径流特征
广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雨量丰沛,全市地表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属雨水补给型。年径流量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情况与降水相似,由平原向山区递增,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变化范围为800~1600毫米。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80.47亿立方米,丰水年(P=10%)径流量为110.51亿立方米,枯水年(P=90%)径流量为54.4亿立方米。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80%~85%,最大月径流发生在5、6月份,其变化规律和降水量年内分配有关。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达4~5。
由于东江、北江、西江源远流长,广州市过境客水颇为丰富。外来客水有:东江北干流流经增城境内为204亿立方米;北江部分支流经芦苞、西南两水闸泄洪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分流入广州水道共约有300亿立方米;西、北两江部分支流分别经思贤滘、甘竹滩、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境内河网水道共741亿立方米。
珠江分八大口门出海,其中虎门、蕉门、洪奇沥三个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海。由于虎门水道与蕉门水道之间有沙湾水道串通,蕉门水道与洪奇沥水道之间亦有上横沥、下横沥相互连贯,故将西、北、东江网络为一体。虎门、蕉门、洪奇沥三个口门合计,年径流量为1320亿立方米,占八大口门总和的42.2%;年涨潮量为2710亿立方米,占八大口门总和的72.0%,年落潮量为4030亿立方米,占八大口门总和的58.5%。
三、主要河流
(一)珠 江
广义的“珠江”是指整个珠江流域。它是一个复合型的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以及注入珠江三角洲诸河所组成。西、北、东三江成川字形通过珠江三角洲八个口门注入南海;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三角洲水系穿越广州市区的一段干流河道,这是与古代“珠江”涵义一致的,现在通常称为珠江广州河道或珠江正干。
珠江广州河道,从老鸦岗流至白鹅潭通称为西航道,长18公里,其上游有流溪河、白坭水、芦苞涌、西南涌4条河流汇入。西航道由北向南流至白鹅潭附近,分前、后两航道穿越市区。其北支自西向东至江心洲大蚝沙止,称为前航道,长28公里;南支以弧型往南向东折向东北与大蚝沙相接,称后航道,长32公里。后航道自白鹅潭东南流至落马洲,又分沥滘水道和三枝香水道,其间又有佛山水道和平洲水道以及大石涌从南边汇入,另外还有长9公里的官洲水道、长4公里的仑头水道亦属后航道的旁侧河段。从大蚝沙向南经莲花山至南沙凫州,包括狮子洋段在内统称黄埔航道,长50公里。从凫洲至番禺市新垦18涌,属珠江口伶汀洋上段,长28公里。
珠江广州河道全长,以前航道计为124公里,以后航道计为128公里。市区汇入珠江的濠涌约110条,其中较长的濠涌有20多条。
珠江广州河道是感潮河段,潮型属不规则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中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相邻的高潮或低潮的潮高、涨潮与落潮的历时都不相等。日平均潮差一般为1.5米左右,往复流十分明显。
珠江广州河道的潮汐受天文因素、地形和海底摩擦的影响,发生半月一次的周期变化,一般在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后1~2天出现大潮,在上弦(农历初七、八)和下弦(农历件二、廿三)后1~2天出现小潮。
珠江广州河道属三角洲网河区,河口地形错综复杂,上游来水量丰富,洪水期长,且受台风影响,因此潮汐年内变化比较复杂。每年的1~3月份平均潮位较低,从5月份开始明显提高,到6~9月份较高,从10月份开始又逐渐下降,到12月份又降到较低值。各月均值之间差值变化在沿海较小,一般只有0.20米左右,内河较大,越往上游越大,逐月多年平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可达2米以上。
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在每年的枯水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咸潮影响。番禺区临近虎门、蕉门、洪奇沥的广大沙田区是季节性受咸地区,一般年景的含盐度为2‰~5‰,1955、1963年大旱期间,含盐度增大到6‰~12‰。咸潮上溯很远,番禺区到三善滘、市桥一带,增城市可达新塘,广州市区可达老鸦岗。
珠江广州河道纵贯市区,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涌,造成前、后航道水质污染严重。酚、氰等有毒物质的检出率,1965年为12%,到70年代初期升到100%。1978~1990年,连续13年在广州河段检测24个项目,总平均超标率为20.4%~30.1%。水源保护与水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流溪河
流溪河位于广州市的西北部,是由众多溪流汇集而成。它发源于从化市吕田与龙门县交界处--大岭头一带,先后汇高陂、火烧、牛栏等水后,穿越黄瑶山峡(又称石马山峡)与玉溪汇合,流入流溪乡的牛背脊圩(现为流溪河水库库区),始称流溪河,又称吕田河。流溪河从北到南纵贯从化市,再流过广州市郊的钟落潭、竹料、人和、江村等地,汇入花都区的白坭河,经珠江三角洲河网而注入南海。该河自源头至白坭河口,主流全长156公里,流域面积2300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100公里以上的二级支流有5条:牛栏河、玉溪河、分田河、小海水、龙潭河。
流溪河在良口镇以上约10公里的上游河道穿越于深山峡谷之中,河床陡峻,多为卵石河床,水流湍急。于1958年建成的流溪河水库就位地上游从化市良口区小车村的峡谷中,总库容量为3.76亿立方米。自良口以下河流进入丘陵区,河面渐宽,河床坡度亦渐平缓。自良口至温泉一段长17.3公里,河床比降约0.0009,温泉到神岗一段长25.5公里,比降平均为0.0008,河面宽120~300米。街口以下左有小海河,右有龙潭河两条较大支流汇入,流量增大。神岗以下至太平场13.3公里,平均比降0.0004,河面宽约200米左右。太平场至江村44.25公里,流入广州市郊区河谷平原,平均比降0.0003,河面宽约150~300米。到江村以下8公里处与白坭河相会于南岗口。
流溪河多年平均径流深1235毫米,年径流量28.4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90.1立方米/秒。流溪河流域雨量集中在4~9月,且多暴雨,大洪水多发生于4、5、6月。7月起洪水间隔加长,峰量均见减少。
建国前,流溪河水利设施简陋,未建有大、中型蓄引水工程,洪、枯流量年际间变化悬殊,年内分配不均,两岸耕地经常遭受洪、旱灾害。建国后经过多年整治,特别是兴建了流溪河水库以及沿河的黄龙带、天湖、茂墩、九湾潭、和龙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大坳流溪河灌区,洪水受到了控制,农田得到灌溉,流域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增 江
增江是东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主流自北向南流经从化、龙门、增城,于增城市官海口附近汇入东江。增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主要在龙门县境内,占流域面积的67.8%。流域两岸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8条,它们是分布在龙门县境内的蓝田河、地派水、铁岗河、白沙河、水汉河、陈禾洞水和分布在增城市境内的派潭河和二龙河。其中以地派水为增江主要源头,地派水与蓝田水汇合后,形成增江主流,在龙门县永汉以上河段称龙门河,从永汉以下进入增城市境,称增江,在增城市境大楼与派潭河、二龙河两条支流汇合,从此,增江进入了平川。
增江上游河道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河床以砂、卵石为主,河流迂回于山丘之间,河道曲折,峡谷较多,水力资源丰富。增城正果以下,河谷渐宽,至大楼附近,与派潭、二龙两河汇合,水量大增。沙塘以下,进入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流速减慢。石滩以下河段,受东江河水和潮水影响,河床为中、粗砂质河床。
增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1297毫米,年径流量39.6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5.8立方米/秒。
增江沿岸汛期经常受洪水威胁。建国后,对该流域进行多次规划与治理,修建了大批水利、水电工程,如联围筑闸,整治河道,兴建蓄、引、提、排工程,为增江的整治、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湖 泊
广州市的湖泊主要为人工湖。
(一)水 库
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建,广州市的水库已遍及各地。这些水库,有以灌溉为主的,有以防洪、防涝为主的,有以发电为主的,也有防洪、灌溉、发电三者综合受益的,其中以灌溉为主者居多。截止1990年底,广州市有各种类型的蓄水工程和设施1308宗,总库容11.6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33万公顷。其中大型水库一宗,总库容为3.7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5宗,总库容为4.87亿立方米。小型水库广州市郊区有磨刀坑(即南湖)、红路、龙洞、耙齿沥、大源、梅窿、铜锣湾、南塘、新陂、白汾、水口、沙田、水响、腰坑、禾义窿15宗;花都区有洪秀全(海埠)、大布径、马岭、伯公坳、葛麻坑、六花岗、新庄、磨刀坑、蠄蟝石、皇母、集益、中洞12宗;从化有龙潭、麻村、银林、南窿、大坑、大塘、响水窿、南大、沙溪、凤凰、棋杆、小沙12宗;增城有余家庄、红旗、大封门、拖罗、牛牯嶂、高埔、石马龙、木潭、流杯、吊钟、山角、长窿、竹坑、银场、万田、水星、石砾17宗。
流溪河水库 是广州市的一宗大型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结合的综合性水库。该库位于从化市良口镇小车村下1.3公里的狭谷处,主坝横截流溪河主流,集雨面积539平方公里。1956年8月动工兴建,1958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该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总库容3.7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39亿立方米,正常水位蓄水量3.25亿立方米。主坝为混凝土单拱坝,坝顶高程240米,坝顶宽2米,坝顶长255.5米,最大坝高78米,设计水头98米,电站装机4.2万千瓦。设计要求90%保证灌溉面积2.6万公顷。在供水方面,为市区的西村、江村、石门等水厂提供清洁的水源。
黄龙带水库 是一宗中型水库。坝址位于从化市良口镇汾田村上游约500米处,主坝横截流溪河支流汾田水,与流溪河水库形成姊妹水库。库区集雨面积92.3平方公里,总库容945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049万立方米,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61.7米,坝长181.9米。该水库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1973年3月正式开工,1976年1月投入运用。设有一、二两级电站,总装机7台,共8800千瓦。水库建成后,使流溪河沿岸3.3万公顷农田灌溉和市区供水状况得到了改善。
芙蓉嶂水库 是一宗中型水库。水库位于花都区。水库集雨面积22.6平方公里,总库容22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77万立方米。该库于1958年3月建成投入运用,主要以灌溉为主,受益面积1633公顷。由于库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从1987年开始,在水库库湾龙王庙白水带下开辟了旅游区、度假区等,库区还修建了环库公路。
百花林水库 是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增城市城西北6公里处。水库集雨面积17.4平方公里,总库容108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47万立方米,1958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该库主要以灌溉为主,设计灌溉面积1781公顷,由于水库及渠道管理较好,已扩大灌溉面积133.3公顷。自1980年以来,水库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养鱼业,并试验“龙式张网”和“迷魂阵”等捕鱼法获得成功。1985年,增城市将该水库辟为旅游点,逢节、假日成为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二)市区人工湖
建国后,市区修建了一批调洪兼作游览的风景区湖泊,计有东山湖、流花湖、荔湾湖、麓湖、南湖(即磨刀坑水库)、越秀湖等20多个,有部分湖泊兼有灌溉任务。
东山湖 原是大沙头岛与东山之间的大沙头涌,建国前涌西端出口已堵塞,1958年将这片废涌洼地筑堤成湖。建成初期,湖水面积为40.5公顷,蓄水量最大为101.3万立方米,蓄洪能力相当于20年一遇的暴雨量,至1990年,湖面面积减少至23.8公顷,蓄洪能力亦相应下降。
麓湖 位于小北上塘至鹿鸣岗的东濠上游谷地,初名金液池,后易名麓湖。1958年在东壕上游的白云山口游鱼岗建拦河坝,可将山洪拦在坝内,解除了城区小北一带水患威胁。麓湖湖面标高121米时,水面面积为31公顷,标高118米时,为21.3公顷,蓄洪能力相当于百年一遇的暴雨量,蓄水量最大可达120万立方米。
流花湖 位于流花路、人民路一带,是古代兰湖故址的一部分。建国前,这一地带已成为一片洼地,蚊虫孳生。1958年,利用兰湖西部建成了流花湖,既可减轻这一地区的水害,又改善了周围的环境卫生。流花湖建成时,水面面积44.4公顷,蓄水量最大为115万立方米,蓄洪能力相当于十年一遇的暴雨量,至1观年,湖水面积缩减为33.4公顷,蓄洪量也随之减少。
荔湾湖 位于龙律西路,原址为荔枝湾。1958年利用荔湾、泮塘和池塘洼地建成荔湾湖,以减轻西关地区的涝害,并美化了环境。建成初期,荔湾湖湖水面积20.75公顷,最大蓄水量为51.0万立方米。至1990年湖面面积缩减为18.4公顷,蓄洪能力亦有所下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