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历史沿革 |
 |
<-- 文物考古 -->
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九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古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珠玑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珠玑巷是大部分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珠玑巷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敬宗宝历年间,巷内有一家叫张昌的家族七代同居,朝廷特赐与珠玑绦环表彰这种孝义,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一说宋祥符年间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亦号其地为"珠玑巷"。不论哪一种说法,珠玑巷得名也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珠玑巷为珠玑古巷。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环境好,土地肥沃,宜农宜牧,风景优美,交通方便,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在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明朝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就是一个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巷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南宋末年珠玑巷一带居民为避战乱,又分批再南迁,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珠玑巷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文化以至昌兴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的珠玑巷后裔繁衍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