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值班电话:0755-88864399
0755-82375114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
|
|
|
|
|
广东省 |
|
|
|
|
自然地理 |
|
|
<-- 珠海地形 -->
地貌基本特征
地貌形态明显受北东、北西向构造线控制。珠海地区被北东、北西向断裂切割成断块式隆升与沉降的地貌单元,形成了断块隆升山地与沉降平原。各断块山体、断块山体内的低平地和凹陷平原的展布方向呈北东向,珠江口外岛屿也受北东向构造线的控制,三列岛屿呈北东向排列。珠江口外沉积盆地展布也是北东向。而珠江的人海水道,则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如磨刀门水道、泥湾门水道均呈北西走向。
岛屿众多,海域广阔。珠海市共有大小岛屿146个,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于珠江口外。以青洲--三角山岛--小蒲台岛为界分成两部分。
角山岛--小蒲台岛为东南部的万山群岛、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为陆上莲花山脉向海延伸的部分,主要是侵蚀为主的基岩岛屿。地貌类型以花岗岩丘陵为主,高程多为l00--300米,最高为二洲岛的凤凰山(473米)。这些岛屿处于万山隆起带,因地质构造作用而不断上隆,加上风化剥蚀强烈,形成基岩裸露的石山,山坡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部分达60°以上。在岸边或低凹处,因重力堆积作用而形成巨砾滩。
西北部各岛位于珠江三角洲盆地边缘,主要为扩淤型岬湾岛屿。由于堆积作用盛行,一些岛屿已与大陆相连。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为主。沿海有部分海积平原。丘陵地区,发育有较厚的红壤型风化壳,地面坡度多在40°以下。
海岸地貌类型多样、海岸线长全市大陆海岸线长达166.32公里,海岸地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的三个类型的;家、前山水道以西两段为平原海岸;唐家至前山水道以东为山地港湾海岸个岸段。从珠海市北界至唐平原海岸堆积作用强烈,发育有广阔的冲积海积平原。沿岸泥滩向外推移较快,如磨刀门,平均每年向外伸展120--160米,淤积速度1--3厘米/年。
山地港湾海岸的湾口有岬角,湾内有沙堤和泻湖平原。岬角和海湾从北到南依次有铜鼓角、唐家湾、银坑、香洲湾、菱角咀、洲仔湾、炮台山。沙堤主要分布在唐家湾顶。岬角处多冲刷,岸边发育乱石堆,而港湾内则以沙滩堆积为主。
层状地貌明显。从垂直方向上看,全市各地貌单元大致可分为5个层次(从高到低):
低山与高丘陵 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峰共20座,构成500米左右的夷平面,海拔250-500米之间的高丘陵上发育有350--420米和300--350米两级夷平面。
低丘陵 海拔为100--250米,发育有200--250米、150--180米和l(X)--120米三级夷平面。
高台地 一般海拔为30--50米。
低台地 海拔为15--25米。
平原 海拔5米以下,主要由冲积海积平原组成,海积平原较小。
地面坡度和缓。除岛屿的地面坡度较陡外,大陆地面坡度较和缓。占总面积52,88%的冲积海积平原、海积平原的坡度均在3°以下;坡度在25°以下的能机耕与垦殖的面积为1103.52公里,占总面积的84.24%。
山丘台地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全市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面积达550.78平方公里,占山丘台地面积的91%侏罗系的变质岩、砂页岩的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仅占9%。
地貌类型与分区
地貌类型。根据地貌的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全市地貌分为5大类17种:
低山 分布于黄杨山一带。
高丘陵 大黄杨山为最高峰,海拔581.0米。全市500米以上的低峰有20座。主要分布在黄杨山南锅盖顶,东北部的大靓头一灯心塘顶一米塔山,凤凰山,南屏牛筋头一雷公石壁,三灶拦浪山,横琴岛、脑背山,大万山岛,白沥岛,二洲岛,担杆岛。
低丘陵 主要分布在横琴岛,南水岛,北水木云顶,三灶茅田山、孖髻山、乾务水库西侧,黄杨山西侧等地。按岩性分为花岗岩低丘陵和砂页岩低丘陵。
台地 全市有4级台地。高台地(三、四级)主要分布于金鼎潭井一会同一线以东的大金鼎及其周围地区,梅溪一前山片的上涌一大环山一线以北。低台地(一、二级)主要分布潭井一会同一线以西,上涌一大环山一线以南和大濠涌一斗门等地。表层风化壳厚达20--30米。
冲积平原 分河谷平原和沟谷平原,主要分布在南溪、吉大、上栅、金鼎、柠溪、鸡山、那洲、唐家、斗门等谷地。其第四系厚度多为8--15米,局部15--20米。
冲积海积平原 主要分布在前山水道、磨刀门水道、鸡啼水道、虎跳门水道及崖门口等的两侧。第四厚度多在10米以上,最厚达63.6米(斗门灯笼沙)。
海积平原 分为泻湖平原、海湾淤积或人工围垦而成的平原。前者主要分布在金鼎外沙、官塘、唐家、鸡山、香洲山场、吉大及三灶、横琴、南水等岛屿的沿海地带,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为7--20米。后者主要分布横琴岛、淇澳岛、三灶等地。
沙堤 可分为拦湾沙堤、离岸沙堤和连岛沙堤。拦湾沙堤主要分布在小海湾的湾口,如金鼎一拱北、横琴岛、三灶、高栏岛、淇澳岛的东北一东南岸,多为一列,也有两列。离岸沙堤主要分布在南屏东桥、香洲山场、马山老陈沙、网山、大潦涌、白蕉等地。连岛沙堤主要有从西瓜铺经海岸公路直达关闸和淇澳岛顶轮坡两列连岛沙堤。
海蚀阶地 多分布在海岛沿岸,大陆部分仅在石景山、白莲洞和吉大等地发现海蚀穴。
海滩 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三种,砾滩主要分布于石林洲到外神前、湾仔沙以南--棱角咀、九洲港以西一西瓜铺岸段及东南部岛屿,全为花岗岩砾石组成,磨圆度和分选性差。沙滩分布于铜鼓角以南至石林洲,外神前至洲仔,九洲港至拱北的局部地段以及西部岛屿的东南岸段,由粗砂、砂砾组成。泥滩分布于湾仔以西岸段、小横琴岛和三灶的西北岸,多由细粉砂和粘土组成。在湾仔、银坑至连屏、陂口耕有围、小横琴岛北岸、三灶北岸、淇澳岛北岸的泥滩,均有红树林草滩发育。
地貌分区。从地形平面分布来看,珠海市大陆形态似哑铃状。因受地质构造作用的结果,其东、西以唐家岩体和黄杨山岩体为主的丘陵谷地,中部狭窄的颈部为牛筋头岩体。因此相应地将大陆部分分为东部丘陵谷地,中部丘陵平原带和西部低山丘陵平原带。而珠江口门外岛屿则为口门外岛屿带。
地貌发育
珠海市地貌基本格局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当时全市出现3个岩浆活动中心,形成了凤凰山、牛筋头和黄杨山系。此后,地面逐渐被夷平,喜马拉雅运动又强烈地改造着原来已形成的地貌形态,出现大面积抬升,把原来被夷平的地面抬升为山顶夷平面,继后仍有间歇性抬升活动,形成多级台地。
距今3.3万--4万年,全市除唐家岩体、牛筋头岩体、黄杨山岩体等与现代基本一致的丘陵台地外,其他低平地均为河谷平原。
距今2.2万--3.25万年的第一次海侵沿河谷进入大陆,海侵范围是沿现在磨刀门水道北上。拱北、香洲、洲仔等沿海地带也没人海中。
距今0.75万--2.2万年的玉木冰期晚期为海退时期,海水逐渐退出大陆。至1.5万年前的最低海面时期,海水全部退出大陆。当时的平沙农场南部、拱北、九洲港附近均为台丘地形,而前山水道、鸡蹄门水道、磨刀门水道和泥湾门水道的位置和现今河道的分布已大体一致,最低海面形成之后,在南屏广生围又有海水入侵。
距今5000--7500年为第二次海侵时期,全市除丘陵台地外,均为海水所淹。
距今2500--5000年,金鼎、香洲、九港洲及拱北沿海地区发生局部海退,原来海相环境变为河流环境。而前山水道以西,除平沙农场南部外,仍为海水所浸。
距今2500年以来,又有较大规模的海侵,除金鼎、拱北一带以河流作用为主外,其它地区为海相环境。
随年代变迁,珠江上游大量泥沙与滨海沉积物在群岛和孤丘周围沉积,不断扩宽淤高,岸线不断向海伸展,孤丘、平原相连接,形成今天丘陵、三角洲平原、滨海沉积平原的地貌类型。
清代初期(1664),西江下游的滨线大致在沙堆、六乡、坦洲一线,该线以北为陆地,以南除丘陵台地外仍为海域,沙栏、大托、白蕉等地到18世纪才成陆地,建立村庄。清末,三角洲岸线又向前推进至磨刀门口的竹排沙、西头围等地。此后自然沉积再加人为因素,下游淤积更快。据英国人测绘的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历史海图,1883年磨刀门为一深入的漏斗湾,白蕉、白藤、小林、大林仍为海岛,灯笼沙尚未出现。从建国前测绘的1:5万地形图看,灯笼沙于1913年发展到第三围,1936年发展到第五围,1946年发展到第六围。小林、大林以北的平原也有较快的发展,平均速率为175米/年,至1962年灯笼沙发展到第七围,其平均伸展速度121.7米/年。灯笼沙尾到鹤洲之间抛石筑基后,水深0米的浅滩已伸展至交杯沙南。淇澳岛的大围湾在1836年尚为海湾,于1955年围垦大围,现大围外滩南高度已在0米之上。
东部海岸的泥滩伸展速度较西南部慢,故地形变化主要发生在西南部。
地质结构
地层。珠海市露出地层较简单,除广泛发育第四系外,在东北部和中西部零星出露有古生代的寒武系、泥盆系和中生代的侏罗系,面积共759.0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的57.95%。其主要特征如下:
下寒武统八村群(clb)为一套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主要由变质的砂岩、粉砂岩、页岩和少量炭质页岩组成,含腕足类、头足类等化石。
中泥盆统桂头群(D2G)为一套滨海或浅海相碎屑岩建造,由石英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组成,含植、动物化石。其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侏罗统兰塘群(Jlin)为一套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组成,与下伏地岩为不整合接触。
中侏罗统百足山群(J1HN)为一套内陆山间湖泊相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石英砾岩、砂岩和页岩组成,由下而上沉积物变细,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分布面积为704.62平方公里。按成因类型可分为残积层、冲洪积层、冲积海积层、海积层及人工填土。
构造。在构造体系上,大陆部分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次级紫金一博罗断裂带和莲花山断裂带的西南段,并被北西向的西江断裂分割成梯形断块;岛屿部分属北东向的万山隆起带。东南和西北两侧,分别与珠江口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和陆地上的珠扛三角洲盆地相邻。全市地壳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变动。主要有加里东、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期,其中以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影响范围最广,以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和岩浆活动强烈为特征。
主要褶皱有环沙向斜、南山向斜、三灶向斜、荷包单斜、北尖单斜和大魃倒转褶皱。
主要断裂构造的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三组。这三组断裂形成不同,规模各异,其中以北东向最明显,北西向次之。北东向断裂有五桂山南麓断裂、平沙断裂、南屏断裂;北北东向断裂有山塘一那洲断裂、南屏一唐家断裂、深井断裂、鱼弄断裂和高栏断裂;北西向断裂有西江断裂、翠微断裂、牛头一隘洲断裂;近东西一北东东向裂有洲仔断裂、三灶中断裂和海区断裂。而海区断裂根据生力测量、节量发育情况、岛链与水深线走向等资料综合分析,可分出桂山一横琴一三灶和担杆一三门两个东西向断裂带。
此外,依据综合分析,在海区仍可划出桂山一荷包南、外伶仃一万山和担杆一佳蓬三个北东东向断裂带,这三个断裂带与珠江口含油盆地的展布方向一致,推测它们是在同一构造机制作用下发育形成的。
现阶段的地壳运动基本上以上升运动为主要趋势,并伴有断块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即断隆区持续间歇上隆,而断陷盆地持续下降,珠海市新构造运动仍很活跃,表现在西南和东北部均有高热温泉分布,中部又有多处地热异常,还有少量小震活动。
侵入岩。中生代时期珠海地区岩浆活动极为剧烈,燕山期酸性岩浆岩分布很广,出露面积达550.78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42.05%。其可分出二、三、四、五期侵入岩。
燕山二期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主要矿物为长石(60%--70%)、石英(25%),岩石性脆,易于风化。前者分布于前山、莲塘、桂山岛、大蜘洲岛及担杆岛,后者见于银坑。
燕山三期侵入岩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及岩基产出,分布最广,计有唐家、吉大、湾仔、斗门、南水等岩体,较大的岩体内可见过渡相和边缘相。中心相岩石的主要矿物为长石()60%)、石英(30%),岩石易风化。
燕山四期侵入岩主要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白沙岭、凤凰山、鸭贯门山,多呈小岩株产出要矿物为长石(70%)、石英(25%),岩性坚硬,不易风化。
燕山五期侵入岩以花岗斑岩为主,分布于北部厂头岗、乌猪岛,呈小岩株、岩墙、岩脉产出。
工程地质。根据岩性及物理力学资料,境内可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岩类、7个工程地质岩组及10个亚岩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