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置沿革 -->
上古之时,这里是古越先民所居,秦汉时期,先属南海郡地后属番禺县地。中原人看好香山岛上以桂为代表的药材,所以把这里最高最大产桂最多的山(当时也是岛)称五桂山,香山有记载的文明史,大抵就是从香山与五桂山的命名开始。近靠五桂山的石岐,是个十分古老的居民点,据考证“岐”就是古越方言“基”的同义词,现在石岐还有上基、下基、梅基等地名。古人到香山就先到石岐,唐代香山进士郑愚,他最高的官衔相当于宰相,在宦游期间曾返香山,并留下《泛石岐海》一诗。
唐至清初年(757年),东莞县在香山岛设文顺乡,是行政单位,但朝廷是不派乡官的,一般由族长或有威望人士作弄之,也未必有法定驻地;由于海盗猖獗,又同时在滨海的濠潭(今山场村)设香山镇,宋代改称香山寨,后来又叫香山场。“镇”和“寨”都是戍边军事单位,不是行政单位,也正好说明那里是边哨或边关,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更不是政治或行政中心了。“场”更是生产单位了,与现今的农场、渔场、盐场称谓相当,古时香山有盐场、银矿场等等,业内人士简称之为香山场。
南宋绍庆二十二年(1152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朝廷将南海、新会、番禺部分地方及沿海岛屿划最香山,设立香山县,其管辖十个大乡,如仁厚乡(今石岐及南区)、德庆乡(今沙溪、大涌一带)、长安乡(今珠海大半及澳门)等等,山场村只是长安乡管辖的一个村。在选址建县城时,它边候选资格都谈不上,候选地是石岐和邻近长安乡的丰乐乡(今三乡、神湾一带)雍陌村。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到乾隆年代又因进一步放宽限制政策,加上原来几个分离的岛屿因沙田成陆连接而与顺德、南海陆地相接,因而使农业、商业和交通等骤然发展起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乃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从而结束了长期贫穷落后的地位。而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这个大县地位,甚至可以说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撤县建市止,时间长达约160年。但从阶段划分,则延至民国时期模范县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