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处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的青云谱道院内,青云谱道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园林。园林之南部、西部面临宽阔的梅湖,泊岸曲折,水明如镜,独揽湖山田园之美。青云谱园内,苍木翠绿,掩映着殿宇云阁,丹桂碧池,环抱住凉亭月楼,逸静幽雅,宛若仙境。 园中现存有关帝、吕祖、许祖三官、斗姆、峤园等六座殿堂,中间以天地相融,东西接庑殿四座,中部鹤巢二间,抬梁式构架,悬山顶、青砖灰瓦的粉墙,精而不华,青而不饰,古朴典雅,风格独具。 青云谱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居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治水,于此始开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大书法家王羲之任临川典试时,在此临池作书,并洗笔于"莲池"。南朝诗人谢灵运任临川内史时,在道院内居住,注释《老子道德经》。明初,明太祖第十六子宁王朱权在此修道。明末清初朱良月(即朱耷,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隐居于此,"欲觅一个自在场头",且耕且读,进人了艺术创作黄金时期。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改“圃”为“谱”。清顺治五年,南昌知府周之恒曾作《墨池》一诗云:"临川光烛斗牛间,晋代名流去不返。见说注经当典槛,又云涤砚向傺孱。居传隐士梅千树,池冷玄关水一湾。名胜于今空隙地,斜阳倒影落西山青云谱道院内外,现存有许多文化遗迹。如:梅湖、五星三桥、羲之墨池、万历古井、五桂台株、鹤巢飞身、黎后炼汞、古仙人桥、一涧九曲、竹径通幽、岭云来阁、净明真境,五百年的香樟、罗汉松、苦储树,还有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的衣冠墓,八大山人书画碑廊和八大山人纪念馆全景图等具有很高历史和观赏价值的景观。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姓来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他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能悬腕写米体小楷,并进官学为诸生。 八人山人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渡过了八十岁。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这位东方的艺术巨星陨落了,但他永恒的艺术却长留人间。八大山人初为僧,后为道,继而还俗,"八大山人"四字连草起来,形似"哭之"、"笑之",表示他对清王朝的不满和对故国的怀念。八大山人从不为清廷的权贵画一花一石,而农民贫士却容易得到他的作品。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芳,他竟假装疯癫,撕毁僧服,走还省城。八大山人在艺术创造上有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位写意派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对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以大写意水墨画著称,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气势磅礴,感人心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由于八大山人画品至上,尤受推崇,名满天下,三百年来,著名的画家扬州八怪郑燮等以及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在画风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他的艺术之光的强烈辐射已穿越时代和国界、穿越民族欣赏心理,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198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并以太空星座命名。八大山人受到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 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艺术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拓本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猫"、"鸡"等。 同时,掩映在杨柳翠竹中的江西第一座古代画家书画碑廊以精湛的石刻艺术展示了八大山人一百多幅书画精品,新开放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景观摄影展也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向观众提供了寻觅仙踪贤迹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