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镇县城西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法华寺,创建于唐代,誉称“关北巨刹”。辽开泰八年(1019)曾经大修,明宣德五年(1430)重修并改今名。寺庙长140米,宽40多米,规模宏敞,占地面积约10亩。寺内有四座大殿、二座配殿。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位于中轴线上,观音殿、地藏殿分列东、西两厢。整个寺院布局严谨,主从分明,比例协调。 大雄宝殿前两侧耸起的高达10米,呈圆形的钟鼓楼典雅别致,风格独特,在省内是孤例,在国内同类建筑中也属罕见。钟鼓楼分上下两层,每层依靠八根圆柱环绕支撑,顶部中央有一颗很大的圆球,为圆形重檐攒尖顶,其形制为他守所罕见。这一特殊构造使人想到塞外的蒙古包、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其巧妙设计,常使游客惊叹不已。钟楼悬挂之铁钟,铸造于明代宣德七年(1432)。有550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钟重400多公斤,钟声洪亮悠扬,可传五公里之外。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殿依次肃立。这两座殿内,壁画满墙,色泽鲜艳。装饰图案生动精致,花卉、游龙、罗汉、天女等形象生动,笔触细腻。这些壁画反映了我国明代社会风貌,为研究明代社会生活提供了资料。 主殿毗卢殿,宽展宏大,飞檐高挑,展翅欲飞。它屹立了500多年,虽受风雨侵蚀,地震山摇,仍完好无缺。殿宽23.5米,深11米,高15米。据传,大殿四周的几十根柱子为唐代初建时的遗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柱面虽已斑驳,但仍挺立无恙。殿内木制壁藏楼阁,雕刻精细,藏经移存于大同华严寺。 慈云寺殿脊装饰华丽,砖雕、琉璃浮雕花样繁多,色彩绚丽,造型别致。脊顶部立有众多人物走兽浮雕,千姿百态,逼真动人,为寺庙殿宇增添了诱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