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电话:0755-88864399
0755-82375114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深圳一日游   海岛旅游
 
     
广东省内游   国内旅游
 
     
深圳出境旅游  
 
     
  香港游
 
广东省

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韶关市佛山市江门市茂名市肇庆市惠州市梅州市
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湛江市
返回广东省首页

  广州市
  •  广州概述...
  •  风景名胜...
  •  美食天地...
  •  土产特产...
  • 人口与民族

     人口状况  风土人情  各民族人口比例及分布情况  
    <-- 风土人情 -->

      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蕴藏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而地处祖国南疆的广州,糅合了中原与海外的生活习俗之后,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广州民俗,无论服饰、饮食、居住、医俗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特异的风格。

      服 饰

      一、传统服装

      大襟衣 广州人又称大襟衫。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式样分有领无扣、无领无扣,在右衽穿一带子,打结代扣,或用布扣等。又有长衫、短袄之别,男女均穿,老人尤多。女式多为短大襟,长不过膝,短不露腹。前襟有瞆饰,俗称“栏子”。男式有长短两种,长者多为老年人穿,或用于喜庆佳节穿用,俗称“长袍”,长不蔽脚,短不过臀。短者常作平时劳动的便装,属于粗陋布衣,多为靛蓝、藏青色。今日已不多见。

      马 褂 始为清代满族男子上衣,后流行全国各地。穿在长袍、长衫之外,长不过腰,袖仅掩肘。清代初期为营兵所服,康熙年间为富贵人家之服,其后日益增多,渐成一般便服。以黄马褂为最贵,非特赐不得服。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之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袖口均为平口。对襟马褂中间开襟,多当作礼服;大襟马褂,右边开襟,四周有用异色为边缘,属便服;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制如缺襟,也叫缺襟马褂,多用作行装。还有一种翻毛皮马褂,即毛朝外的马褂,始于乾隆,盛于嘉庆,皮毛贵重,属达官贵人之服。此服在汉族男子中也流行,直到清末。

      唐装衫裤 清代至建国前,广州地区男女日常穿用。男子上衣有高领、低领之分,胸腹前有三至四个方形口袋,上小下大,有的在衣内缝有暗袋,用料多为蓝、灰、黑等颜色,衣料有贵重便宜之别。裤身、裤脚较宽,无袋,左右相掩后紧束于腰。现城市仍偶尔可见,农村有些中老年人喜欢穿用,因其具有宽松、舒适的特点。妇女穿用的唐装裤与男子相同,衫亦有高低领之分,上衣的胸腹围布至右肘,前后相接处用布扣扣紧,偏宽,镶边装饰或有或无,也具有宽松舒适感。

      裙 古代男女同用,后来专指妇女的下裳。其制法是把许多幅布连接一起缝制。初时大多由前三幅后四幅连接而成,后又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且多褶裥。裙的颜色以红、紫、黄、绿、深灰等居多,以红裙最流行。相沿至今,广州妇女多穿长裙、连衣裙、短裙、筒裙、石榴裙、舞裙、旋裙等。

      斗 篷 广州人又称“披风”。是一种长外衣,无袖,无纽扣,穿时披在肩上,用细布(绸)带系于颈。用于挡风避寒。清代曾作为妇女礼服外套。广州民间也有用蓝缎、绉纱为表,内以洋灰鼠和洋狐羔皮为里制作斗篷,也有用绢、麻缝制。今冬天的羊城,偶尔也可见到有男女穿用。

      坎 肩 广州人又称“背心”,是一种没有袖子的上衣。男女穿用,可作内衣亦可作外衣,不同季节厚薄不同,用料多为布、绸、绢、绒、皮革、毛线等。

      香云纱 广州人又称“莨纱”,是广东地区生产的一种绦织物。质地甚佳,防水性能强,易于散发水分。用此料制成的衣服,穿着时轻松凉爽,爽滑柔软,耐穿易洗,适于炎热夏天穿用,向来为广州人所喜爱。因其生产原料不多,未能大量面市,穿着者多为中老年人。

      中山装 中山装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亲自设计倡导的。这种具有我国民俗特点兼具中西衣装之所长的简便服装,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把直领改为反领,使上衣具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穿起来显得硬挺,同时将便服或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还加上袋盖,各钉纽扣一粒,既美观又安全。原设计上衣纽扣是七个扣子,后为方便改为五个,这就成了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中山装裤子是参照西装裤式样,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侧各置一大暗袋,裤头右前部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穿着方便。此外,裤袋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中山装可作礼服,也可作常服,迄今仍然流行。

      旗 袍 满族又称“衣介”,是一种长衫,即“衣皆连裳”。初为满族妇女服装,故名。现已演变为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服装,堪称“国服”。它庄重典雅,风度翩翩,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而跻身于国际时装的行列。

      旗袍原先是直筒式,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较大,宽袖无领,在袖边、领口、衣襟镶有花边和彩牙,以多镶为上品,有多至十八道的俗称“十八镶”。现在的旗袍多高领,胸襟宽松,腰围微紧,下摆开叉。有长袖、中袖、短袖之分;有紧袖、宽袖、联袖等多种式样。衣身长短不定。按季节分单旗袍、夹旗袍及衬绒旗袍等多种。也可在旗袍外加上各类上衣外套。开襟处一般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既可作礼服,亦可作四季便服。

      二、现代服装

      本世纪30~40年代,广州地区公务人员多穿中山装、西装;工商界穿西装、便服、长衫;劳动群众穿唐装、便服;青年学生穿企领文装、衬衫、西裤,女生穿白衫、黑裙或长衫。

      50、60年代,男性比较流行的有中山装、军干装、列宁装、工人装、乌克兰装、夏恤、衬衫或民装;女性大多穿衬衫、列宁装、花裙、西裤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都以中山装、革干装、红卫装、军装、西裤、衬衫为服,极少新奇服装式样,以黑、蓝、黄、白的颜色居多。

      70年代中后期,广州服装受港澳影响,盛行喇叭裤,不仅在青年男女中流行,且影响到中老年和小童裤型。猎装是70年代后期在男士中流行的,柔姿装是女士们追求的时装,还有较流行的太空装(褛)。

      80年代以来,西装热兴起于广州,其后盛行全国,以1988年为全盛时期。广州的专营时装店、时装集市、灯光夜市,西装衫裤款式新颖,琳琅满目。随之而兴起的是茄克衫(机恤),几乎取代中山装、军干装而成为日常工作便服。此后,西装、茄克衫成为男士们时兴服装的两大流派。女士们的服装则以裙、旗袍(加外套)、牛仔裤、西装、衬衫等为主。

      木屐、饰物 木屐,古时广州人又称裸瞇。粤人多尚屐,平时走路、冲凉(洗澡)、乘凉或就寝前皆穿用。木质多为抱木,此木生于水松之旁,质柔;乘湿刳之,干后韧性强,名之为抱香屐。也有用杉木、杂木制成的。以往新会人喜穿朱漆屐,东莞人崇尚花绣屐,均以质轻为贵。广州人则两者兼而有之。清末民国初期的广州男性,有个别轻薄者长裙散屐,人们呼为“裙屐少年”。

      镯 广州中老年妇女多在左手腕带上玉镯,也偶尔见个别小孩手脚戴上锡制的镯,以图吉祥。

      簪 指妇女插髻的首饰。现广州妇女基本上不梳髻,便很少用簪,偶然见到个别中老年妇女梳髻用簪,多为原水上居民。

      耳环 以往广州民间风俗,妇女穿耳戴金、银耳环成风,富裕人家妇女多戴金、白金、玉等耳环,贫穷者也戴银、锡耳环,或铜制的“朱义盛”镀金耳环。

      饮 食

      广州人对饮食之道,历来深有研究。近百多年来,羊城茶楼餐馆之多,酒店食档之众,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其素以品类之丰,茶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名闻遐迩。无论飞禽走兽、鱼虾蟹螺、蛇虫鼠蚁,都可作馔;举凡煎、炒、焖、焗、蒸、滚、碼、炸、泡、扒、扣、灼、煲、炖、烤等,都各擅其长,各具特色。故“食在广州”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一、日常饮食

      广州民间,多是日食三餐。早餐一般较简单,因上班工作或小孩上学,多数人家煲白粥、肉粥加粉面,或煮牛奶、豆浆加面包。也有到附近买几件早点,或到小食店吃粥、粉、面、点心等,亦有很多人到茶楼餐馆“叹茶”(饮茶),一般是“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

      广州人午、晚餐较丰富。家常菜肴,主要是瓜菜、豆类、禽畜鱼肉、蛋品等。常见菜式,有菜(瓜)炒猪牛鱼肉、焖牛腩、荷包蛋、蒸蛋、大豆芽炒猪肠、绿豆芽炒韭王、煮猪血、梅菜蒸猪肉、豆腐豆扑煮塘鱼、金针木耳云耳蒸鸡、罗卜炒鱼松、蒸鱼头、蒸排骨、煎(蒸)咸水鱼、红烧肉、烧鹅、白切鸡、烧排骨、叉烧、卤味等。广州人爱饮汤,家常汤类,有瓜菜汤、蛋花汤、猪肺(肚)汤、菜干汤、枸杞猪肝汤、猪血汤、猪骨汤、牛骨汤、四味汤(猪肘煲淮山、茨实、莲子、党参)、剑花汤等。

      二、饮茶习俗

      广州饮茶分早、午、晚三市。一般以早茶为主,午晚市多是亲友聚会或洽谈商务。早晨5时始至10时左右,广州的茶楼、酒家、宾馆、饭店、茶室都开早茶,部分开午、夜茶市。人们饮茶,多喜爱饮乌龙、水仙、龙井、普洱、红茶、花茶等。

      广州老字号的茶楼有:陶陶居、陆羽居、怡香居、南园、北园、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来居、西华居、美珍居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饮食业曾一度兴旺,竟达百多家;其中以南园、西园、北园、大三元、广州、钻石、迎宾、银龙、红棉、泮溪、六国、一景、大同、金龙、哥伦布、孔雀、太平馆等最负盛名。

      改革开放以来的广州饮食服务业,更是一枝独秀。高档次的如中国大酒店、花园宾馆、白天鹅宾馆、中央酒店、假日酒店、东方宾馆等;中高档的有广州、泮溪、大同、大三元、五羊、小观园、起凤阁、新亚、广东迎宾馆、广东大厦、新光、湖天、新陶芳、南海渔村等数十间。至于中低档的酒家、茶楼、饭店和大排档更是不胜枚举。

      广州人饮茶,既是品茶,亦食点心。有各式包子、烧买、粥、粉、面等,品种丰富多彩,且时常变换花样。一些茶楼标榜每周变换一次,名曰“星期美点”。

      三、粤菜三绝--炆狗、焗雀、烩蛇羹

      炆狗肉 广州人有句俗语,“夏至狗,没处走”。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广州时序”载:广州人“夏至磔狗御蛊毒”。现在广州人吃狗肉多在冬季而不在夏天。有“狗肉滚三滚,神仙企(站)唔稳”的说法,至今仍广为流传。广州人吃狗肉有一套“三六经”,所谓“一黄二黑三花四白”,认为黄狗的肉最香,白狗的肉最腥。但实际上一般人最喜欢食黑狗,认为其肉味最好,滋补最强。做法是先把狗肉放在锅里炒干水,然后拌以支竹(生菜)、油、盐、姜、陈皮、片糖、柱侯酱、柠檬叶丝、芫荽。炆熟后,香气四溢,人们围炉大嚼,叫做“打边炉”。

      焗禾花雀 禾花雀原是一种食昆虫也为害庄嫁的候鸟。每年两造稻谷扬花结粒时,这种小鸟便千百成群在水田啄吃禾花稻粒。农民多在夜间张网围捕,一网可捉数十、数百不等。食法有炸、焗、煎,但以焗为最佳,焗成的禾花雀香脆鲜嫩可口。

      蛇 馔 广州人有吃蛇的习俗,始于岭南古越族时期。长期以来广州人不仅创制出各种美不胜收的蛇馔,还相当重视蛇的药用价值。著名的“三蛇羹”,用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制成;后发展成“五蛇羹”,用金环、银环、眼镜、三索线、过基峡等毒蛇制成,具有驱风湿、强筋健骨的功效。专营蛇馔的“蛇王满”蛇餐馆,位于荔湾区桨栏路,是有80多年历史的著名蛇餐馆,可以巧制30多种各具特色的精美蛇菜。除传统的“三蛇羹”、“五蛇羹”、“龙虎凤”各款菜式外,不少餐馆还创造出用鲍、翅、水鱼、海狗同各种蛇配制成的多种高档名贵的蛇菜。

      四、风味小食

      炒田螺 每逢夏秋季节,是广州人吃田螺蚬肉之时。田螺多用豉椒炒熟,伴以辣椒丝、紫苏叶丝、油盐姜葱,其肉鲜美可口,久食不厌。

      煎禾虫、炒蚕蛹 禾虫每年两造,盛产于肥沃的沙田、围田。每当水稻扬花结颗时,在禾梗根部滋长一种七彩斑斓、长约二寸的禾虫随水流出。煎禾虫,先用水洗干净,加上鸡蛋、陈皮、油条(炸面)、油盐姜葱,经拌匀后置于锅中煎熟(或放于盅内清炖),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的农家,都有炒蚕蛹的风习。先将蚕蛹洗净后,用姜葱油盐煎炒,其味香脆鲜美,营养价值高,为当地农民生活中的常菜。

      美 点 广州的名牌点心品种繁多,中外驰名。传统点心有:豆沙包、麻茸包、莲蓉包、生肉包、猪油包、叉烧包、炸包、蛋散、伦教糕、马蹄糕、罗卜糕、春卷、咸水角、糯米鸡、荷叶饭、裹蒸粽、脆皮角、干蒸烧买、牛肉烧买等。德昌油香饼、娥姐粉果、聚丰园烧饼、萨棠记“萨骑马”、泮溪点心、广州酒家烧买、大同酒家“蛋挞”等,尤具特色。

      粥 品 广州的粥品以上乘粘米、腐竹、薏米、白果、陈皮等作粥底,浓稠适度,呈乳白状,加上各种配料煮制而成。著名的有:“三及第粥”(猪肉丸、猪肝、猪粉肠),其来历是古时应科举制的殿考前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以猪肉丸、猪肝、猪粉肠顺序代表,借此冠以美名。若再加猪腰、猪心、猪舌、鱼片,又称为“七及第粥”。“艇仔粥”,始于清末荔湾河上专营粥品的小食艇,以精肉、鱼片、海蜇、鱿鱼、花生、薄脆、油条、姜、葱、胡椒粉拌匀调味,价廉物美,食之者赞不绝口,其后遍及各茶楼饭店、大排档。此外,还有鱼粥、皮蛋瘦肉粥、鱼片粥、七彩粥、猪红(血)粥、猪肝粥、牛肉粥、滑鸡粥、鸭粥等。

      炖 品 广州的炖品,名目繁多。多用瓷、瓦盅装好肉料用明火精炖,如炖龟、水鱼、鹌鹑、鹧鸪、山鸡、鸽、鸡、牛肘、羊肉、兔肉、猪肝、黄瞈、果子狸、蛇等。盅内伴以少量淮山、茨实、杞子、莲子、元肉、党参、北芪等药材,成为上乘补品。

      居 室

      一、广州民居历史发展概况

      广州从二千多年前的珠江漏斗湾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祖国南方大都市,历史悠久,故其民居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表现形式。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任嚣修筑番禺城,其后经南越王赵佗逐渐扩大,乃初具古都会的规模。民居建筑从竹寮茅舍逐渐过渡为砖木结构的简易房屋。经过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近代建筑在广州相继出现。如传统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花园式洋房、骑楼商住楼,直到今天现代化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住宅群。

      西关大屋反映了清代广州民居的特色,即砖木结构的套房及小巧玲珑的庭园布局,显出独具的轩峻荫凉的特点。民国初期,广州出现了大量的竹筒屋建筑,其特点是进深大,开间窄,形同竹筒式的砖木结构。至抗日战争前,官僚、华侨、商贾在东山一带兴建欧美式别墅洋楼,而一德路、长堤、太平南则出现了“骑楼”式的商住楼建筑。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商住楼建筑在吸取国内外设计特色的基础上,朝着群体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配套齐全、室内多功能、平面布置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

      二、传统民居

      (一)西关大屋

      清代中叶以后,广州的望族、官僚、商贾在西关兴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屋。其建筑结构布局是: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麻石装嵌。平面布局多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厅堂,中轴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一间大屋为二、三进。个别大屋为三进深,为深客大院式的大屋。两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上加小盖,靠高侧窗、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为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最后是厨房。门厅右边有小庭院,与厅堂相连,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西关大屋面积一般约400平方米,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为通风与安全所需。门墙多用东莞水磨青砖,墙脚为花岗石,显得高雅庄重。室内装修典雅,有酸枝、坤甸等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满洲窗装嵌有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二)竹筒屋

      广州竹筒屋在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而产生。起初的竹筒屋,多是单层独户,呈纵长方形,少数有2~3房,单开间,宽度多为4~4.2米,排列在狭长的街道两旁,其进深大,短则七八米,长则12~20米,深的达30米以上。竹筒屋建筑格局于民国成立后有较大的发展。

      竹筒屋住宅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头厅或前厅,设单层神楼,供奉佛道神像和祖先牌位。厅后为卧室,中部为过厅及卧室,过厅设楼梯可通二、三层。后部为厨房、厕所。前、中、后三部分用天井分开,天井又分为开阔式与封闭式两种。大门设三道,里面是双扇厚木门,中间是趟栊,外面是脚门,分别起着采光、通风和防盗作用。室内地面铺设丁方一尺的大阶砖,用以防湿;天井多铺石板,屋顶采用双层隔热顶,家人洗澡多在厨房、厕所或天井解决。竹筒屋门户不互对,很少开窗,对外则是完全封闭,形成极有人情味的家庭生活空间。

      (三)洋房住宅

      清代中叶以后,随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经济文化入侵,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广州相继出现了西方建筑,如沙面一带及西堤的大钟楼等。由于受到欧美西化的影响,使传统的竹筒屋、西关大屋建筑格局与西洋古典(哥达式)建筑相糅合,出现了东山一带由华侨兴建的2~3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洋房和以新河浦为代表的新型花园式楼房,具有独院式、并联式和连排式的建筑设计特色。这些西洋古典式的建筑,平面布局、装修和庭园绿化又保存着中国传统习惯。前后有庭园、柱式门廊或在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屋顶,起挡光遮雨作用,室内装修华丽,地面铺设水泥花阶砖,恰似欧洲的乡间别墅。

      陈济棠主粤时期(1925~1936年),他在东山梅花村兴建的公馆,很具代表性。公馆占地5610平方米,四幢房屋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有大片草地,设置假山、六角亭,环境清静优美。此外,东皋大道和西关昌华大街等地,也有这类花园式建筑,现已列入城市规划控制保护范围。

      (四)骑 楼

      骑楼式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20世纪初,广州开辟扩建马路,人们将西方古典建筑券廊式与广州传统建筑结构相结合,演变成为有广州特色的骑楼式建筑风格。因广州气候炎热多雨,要求城市建筑有避雨遮阳的功能;又因混凝土结构使这种空间格式成为可能,并使土地得到立体化利用;也由于西洋建筑格式的特点,适合广州城市的实际需要,因而形成了中外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商店也可敞开铺面陈列多种商品,以广招顾客。广州的骑楼式建筑以上下九路、一德路、第十甫、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等地段最具代表性,而后来兴建的新亚酒店、新华酒店和爱群大厦等也成为骑楼式建筑物中的佼佼者。

      骑楼的建筑模式,是广州作为大城市的商业化的产物,也是广州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其后便成为国内其他城市,如上海、武汉等城市“广东街”的标志。

      三、兴建、入伙与乔迁风俗

      (一)兴 建

      广州人兴建住宅居室,被视为家族或个人兴旺发达的标志。旧俗要延请堪舆师(广州人俗称“风水先生”)察看地形、方位、座向,选择“吉日”才动工兴建。世俗相传清明、重阳为“鬼节”,故人们历来都不在农历三月或九月破土动工。破土动工前,以往的建筑工人要在工地中间插小青竹两枝,另一枝横架其中,贴上“开工大吉”的红纸黑字,再用酒菜、香烛、燃放鞭炮拜祭天神地主,然后开挖地基,俗称“破土”。主家请建筑师傅、工人吃饭,并给每人封“利是”(红包)。

      (二)入 伙

      新建房屋落成或搬迁新居,广州人称“入伙”。在门口贴上红纸写“进伙大吉”字样,室内供奉天神、佛道像、土地门神和祖先牌位;有些郊县农村还请僧人作法事祛邪安宅。此外还操办菜肴以鸡、烧猪、鱼、瓜菜和煎堆、松糕及香烛、鞭炮拜祭天神祖先后,宴请亲友以示庆贺。

      (三)乔 迁

      建国前,广州人乔迁新居,要请人选择吉日良辰才搬入。搬入时要焚香点烛,燃放鞭炮,以取安居吉祥之兆。搬进新宅时家人不可空手进入,必须手持金钱财物等,其中扫帚、米缸、碗筷、水缸等必不可少;入宅忌在落日之后。新居安置妥当后,便大排筵席,宴请亲戚朋友及邻居等。现在广州人每年乔迁新居,雇请搬屋公司代为搬迁运输家具杂物,省却了劳师动众的麻烦。

      医 俗

      一、民间行医习俗

      1. 医 寓 清末民国初期,医生(以中医为主)多在其居所接诊病人。门前悬挂“某某某医寓”,或“某某某大小方脉”,或“某某医馆”招牌。30年代后,根据当时政府的有关规定,统一命名为“诊所”,病患者随到随诊。如诊病者较多,则按先后顺序诊治,急重病人可优先接诊。医生诊断后,一般只开药方,由病者(亲属)到药店配药,俗称“卖单”。若是外科(皮科疮疡)或跌打(骨伤科),医生则多随症配药,酌收药费。也有少数医生给自制的丸、散等成药,向病人收取较高药费,俗称“撒火粉”。医生诊金在清代中叶以前无规定标准,多由病者以红纸包封若干钱币报酬,名曰“利是”,取其吉利之意。如病者延请医生出诊,双方商定“谢步”(出诊费)、“轿银”(交通费)。

      2. 坐 堂 系指医生在药店挂牌应诊,其中不少医生同时是药店老板,或是药店老板亲朋,也有由药店延聘的。坐堂医生由药店专供诊室和椅桌,不收租金。凡诊病开方,诊金归医生所得,在药店配药,药费由该店收取。

      3. 草药医 指专用民间草药(广州人俗称生草药)治病的医生,一般兼营生草药店或摊档,其草药多是自行上山采集或在市场选购。诊病不开处方,不收诊金,随症给病者配售草药或用草药配制的丸、散、膏药等成药。一般以诊治皮肤疮疡及杂症为主。

      清末至民国中期,广州地区未有中医学校前,民间传统医学仍沿旧习,多以父子、兄弟相传或师徒传授相承为主,自学者为次。其中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者,即所谓“以儒通医”,广州人又称“儒医”。也有一些是药店药工,粗通药性,在日常配剂中学会处方配药而具有医学知识,日久成医的,广州人俗称为“五爪金龙”医生。

      二、民间治病办法

      1. 刮 痧 夏天中暑,民间称为“发痧”。凡发痧或感冒、腹泻等,均可用刮痧法治疗。其操作方法是用贝壳、汤匙、瓷碟或铜钱等,蘸些麻油或清水,在颈、背部位反复刮摩,直到起红斑或血痕为止;刮后病人自然感到轻松,病渐自愈。轻度中暑时只需用食指与中指关节蘸水后在病人眉心或颈背一扭,扭出个红印来即可,称为“扭痧”。

      2. 拔火罐 患者如头痛、腰腿痛、咳嗽、扭伤、腹泻等,均可用“拔罐”的方法治疗。罐有陶罐、玻璃罐、竹罐等,还有用羊角做的。操作时点火置于罐内,扣在患者的有关部位,火自然熄灭,罐口在患者身上吸起一块紫红色的斑块。民间认为其病乃风寒所致,风寒既出,病即可愈。一般30分钟左右可把罐拔下。也有先用针挑穴位,然后再用火罐拔的,效果更佳。

      3. 艾 灸 即用艾叶晒干制成药引,用时以火灸于病者穴位或患处;也有制成艾条熏灸的。此法治急惊风、休克、赘疣、关节疼痛等最有效。民间认为五月初五日采集的艾叶最佳,其中又以越井岗艾为上品。传说鲍姑是艾灸神手,她使用的就是越井岗艾。

      4. 食 疗 广州民间还广泛利用食疗法治病。如腰骨痛即以猪腰煲杏仁;眼疾则多食猪肝枸杞菜汤;风湿骨痛则饮蛇胆酒或蛇血;虚火上升则以排骨煲夏枯草;湿热则以木棉花、薏米、茨实等煲粥;小孩厌食则以猪脾(猪横利)蒸砂仁;胃寒以猪肚煲胡椒等。另外:尖尾芋(又称痕芋),加少量粘米煲水,可防治感冒。金针煲香蕉、鲫鱼煲绿豆,可防治风火牙痛。鲤鱼煲红豆,可治虚疮。鸽子煲北芪,有健脾功效。夏枯草煲猪脾(猪横利),有祛湿健脾功效。

      5. 巫医并举 即药物疗法加巫术手段。如伤风感冒久未断根,则在治感冒的中草药里放入七把剪刀、七枚针、七粒米一同煎煮;患者不能亲自操作,要家人代劳。小孩高热不退,说胡话,则在药里加入金或银器同煎,谓可退热定惊。
     


    深华旅游网推荐:香港游-广东省内游-香港一日游-香港自助游-港澳游-出境旅游-深圳旅游景点-港澳五日游-深圳一日游

    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 Copyright © 2005
    国家一类社 执照号:L-GD-GJ00028
    旅行社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前海华庭107号铺
    深圳旅行社电话:0755-88864399 (总线)82375114 传 真:0755-82171419 QQ 99467716
    深圳旅行社24小时值班手机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联系人:刘先生 廖小姐 郑小姐
    旅行社网址:http://www.sz-travel.com.cn/ MSN:llmcy@hotmail.com E-mail:meng-meng.liu@hotmail.com
    本站网络实名:深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