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上海的秋與冬還像作別的戀人般依依難舍,忽冷忽熱的氣溫把兩個季節重疊在一起混淆著感官。儘管如此,一衣悵青的秋畢竟該遠行了,去一個太陽的循環中。三天前,南下的寒流搚北風呼嘯而至,從兩季松開手的指縫間隙隙涌過,宣告著一種新秩序的主權。 這個時候去桂林,頗有些夸父逐日的味道,秋是向南走的,我們似追著慧尾的星石要去尋她的軌跡。從波音767的機窗向外望去是灰靄的天,下午四時半,晝將逝而夜未至,機場上的指示燈點點微光廖若星辰,在這再無鮮艷的黑白世界里孤獨地守望。一扇玻璃將機外的徹寒同機內的溫暖隔斷開,猶如訣別了冬的惜送。 飛機行上跑道,靜止了几分鐘,猛地一陣馬達轟鳴,鋼鐵的身軀經過短短的加速後,一下子擺脫大地的羈絆沖向高空,只瞬間,底面的景致被拋遠,上下左右一片混沌如化不開的霧包圍了我們。又片刻,飛機躍至了飛行高度,眼前便豁然開闊起來。雲在下方可以鳥瞰,層層若濤從遠空一線處瀰漫延伸,掠過我們的機腹又向另一個無限遠去。白亮的雲之間是神秘的藍色,似畫筆勾勒出每一片雲羽的輪廓。落日帶著嘆息在右側一弦寂寂離開,赤紅的袍襟拖曳著,又如燃燒的火流星,中心耀焰不可直視,而灼燙的余燼洒滿來路。這一路,蒼穹欲罩萬生,雲海怒濤起涌,是兩個壯觀的開始和思想與視線的結束。 漸漸地,夜從背後尋蹤而至,以緩慢卻執著的腳步來吞噬天地。暮陽的余輝熄了,雲海的晚潮息了,任黑暗帶了睡眠的衾被掩蓋一切。飛機以一千二百公里每小時的航速前進,但渺小的她終敵不過夜無所不容的巨大。很快,我們就在一片濃厚的烏暗里飛行了,往下看能見到城市燈光(不知是哪里),太遠了,像在一塊無邊的黑大理石鏡中窺看銀河,由密密的核心向外旋出愈遠愈稀直至不見。 離桂林還有半個多小時的航程,忽然有點累,人在飛機中,飛機在初夜里躡足而行,載著我們一年一次的期待和歡欣,掘開黑色的籠罩,奔向希望。 時間分秒如逝,不自覺飛機已在下降,几次減速後穩穩地停在了桂林兩江機場。步出機場大門略覺些冷,但總比上海慈和了許多。轉車去旅店,用過晚膳後住進408號房。已是晚九時許,像一個朝聖的信徒沐浴更衣,早早睡下,想必困倦會送我一夜甜夢吧。 二 晨,輕巧地掀開桂林的面紗,天微亮,東面的朝霞似淡妝少女一抹紅唇盈盈含笑。昨日的旅途勞累經一夜安睡已還我充足的精神。 上午九點整,坐車赴漓江,約五十分鐘後到達磨磐山碼頭轉船“順發01號”。天晴朗得很,悠悠碧空萬里無雲,江水襯著天色藍得更深更澈更嫵媚,江底石草清晰可見,隨綠波靜靜若禪翩翩如舞。 船開動了,站在前甲板上,冷冽的江風扑面寒氣逼人,略一呼吸便有水的精靈浸入心脾肢骸叫人心怡氣爽,仿佛完成了一次道家的吐納。前船划開水面,波紋像孔雀屏展在扇型側緣筑起兩道白玉石鑲邊。韓愈曾嘆:“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我們便沿了這條軌跡順漓江水韻尋詩而去。 兩岸青山峰巒綿綿迤邐,漓江風景曲曲彎彎共83公里,起于桂林終于陽朔,沿江群峰林聳美不賸收。桂林的山不高卻獨有風致,遠望去山肩連著山臂挽著,尤其是正前方,好似綠衣巨人熙來攘往重重疊疊。放眼看天無際水無盡山亦無終結。山脊起伏呈優美的弧線,像是與水波呼應成的凝固的石浪,從最遠處滌蕩而來,到岸邊又軋然而止,石壁如削陡地垂落,古老的褐岩擺脫翠綠的遮掩,裸露著蒼涼的美。江水與山崖的交接處,或施施然延出一灘沙石,灘上鳳尾竹婆娑成林,隨風葉動如云髮搖曳生姿;或幽幽地向內凹進去,有的犬牙交錯有的蝤筋突兀。 岸邊不時可見深秋楓紅似海棠滴血,在綠葉間點綴出另一種鮮艷。百里漓江百里畫廊的確名如其實,從蝙蝠山到群龍戲水,從望夫石到冠岩幽洞,從楊堤竹到浪石煙雨,千奇百怪的傳說駕著五色繽紛的遐想將青山綠樹怪石奇洞一一鏤成圖畫,帶了千年的靜默守住甲天下的讚譽。 中午十二點半,我才回艙坐定不久,船上一陣騷動,聽導遊的介紹方知到了漓江最著名的“九馬畫山”,忙探頭向窗外右首望去,只見對面的山壁上,一匹白馬前蹄奔騰似要破石而出,再細觀,原來是山上的樹木以寫意的粗線條在這天然的巨幅畫板上所繪得成,這匹先鋒馬之下,又有數匹小馬汲水食草踱步嘶鳴形態各異幾可亂真,不能不叫人對這匠心獨具的神功鬼斧嘖嘖稱奇。短短几分鐘,初時見山是山,中者見山不是山,再之見山還是山,仿佛蘊著深奧的哲理禪機。船行不停,過了畫山,馬上就是與之齊名的黃布倒影。太陽正好,江面如鏡,一幀山岩石紋斑斕褐若黃綢,垂入水中連著倒影,被漣漪化開燦燦像萬菊爭艷,船隻便在山菊爛漫間迎風逐浪。前後兩處風景美輪美奐,把漓江一路旖旎推至高潮。 在艙內用午餐,漓江特產的魚蝦蟹螺鮮美可口。餘下的航程尚有一個小時,終點是陽朔鎮,江流滾滾余韻悠長,一曲山歌縈縈回繞耳畔,真焉?幻焉?倚在船弦看山看水竟入夢。 二時四十分,船靠碼頭,登岸回眸卻覺有一絲莫名的遺憾,是什麼呢?忽然,“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詞句鑽入我腦際,不錯,炎黃血,華夏根,赤子心,總難卻山水多情。歷史上的風流不免雨打風吹去,而山依舊水常流卻是無法征服不會磨滅的永久。是了,這水秀山靈百里長卷缺的是落款,是點睛的妙筆概括的精華,是可以讓人激昂的文字濃縮。若要寫,當以魏碑直書──“錦繡中華”! 三 記憶里對桂林的最初印象就是象鼻山,作為桂林的標誌,它順理成章地成了我們第二天市內精華游的首站。 進到象山公園內,不遠處那只龐然巨獸便入眼中,它身披綠緞靜立江邊,面向漓江水長鼻伸入江底。這幅早已熟悉的畫面乍看下既親切又陌生。快步越過人工筑起的三座小島,桃花江在此與漓江相交,水流湍湍在象鼻下匯成一股,略打個卷兒徐徐離開。相傳此山原是玉皇大帝的御象,因戀上塵俗被李天王用劍刺死在江邊化身而成,象脊有塔形若劍柄,喚作劍柄塔。沿江灘最遠可走到象前腿部,大大小小的灘石如螺貝聚在一起伴著它的寂寞。 人間人間,與遙遙天庭相對從恆古到永遠,平凡與嚴威,自由與毀滅,紅塵的輪迴竟讓這化山的神獸眺望江水千年,是喜是悲全由後人評判。遊客多在對面背山留影,我卻獨坐灘邊憑江喟嘆,逝者如斯靜者無言,恍惚間漓江水依依而過,帶走了沉默,帶走了滄桑,帶走了宿命的無悔。 距象山不遠是洑波山,山前有片三角小洲,漓江一縷娟流注入山下匯作碧潭,波平浪息,化成清清潭水倒映山姿。正所謂“也應嫌被紅塵浣,才近山門便洑流”,“ 洑波”由此得名。山高儘六十多米,攀至峰頂俯看下方,潺潺江水似青縵在墨綠的一面銅鏡上向兩側舒展,鏡的上沿正中,鑲了塊三角翡翠更顯華貴。可以想像,每天,山臨潭洗淑對影衣冠才有了這倜儻神俊。潭水無紋滑如玉肌,與鱗鱗流江對比鮮明。這里,曾駐過馬援的鐵甲大軍,曾留下孔嗣禎的念父親情,曾有過唐代的佛雕宋朝的石像,曾流傳少年還珠的故事。究竟誰人伏波?是東漢名將還是前清公主?是山中千佛還是江底神龍?困惑著走下山來,謎猶未解。 四 桂林屬於喀斯克地型,即常說的溶岩地貌。桂林的溶洞堪稱一絕,其中尤以蘆笛岩最是馳名天下。 步入岩洞頓覺目眩,五色彩燈下滿洞奇石宛如仙境。洞內難覓日光,全由燈具照明,于是,在漆黑的底色中,冷艷的螢光與千姿百態的鍾乳石構成了一組唯妙唯肖的雕塑展覽。億萬年的沉積把所有想像得出的形態通過石灰岩記錄在了這藝術長廊中。聽著導遊小姐的一路介紹,我們且行且看穿越這片夢幻森林,此一處群獅嬉戲,彼一方百鳥爭鳴,這裡瓜果滿倉,那邊草藥飄香,胖胖的雪人,髦耋的老翁,騎龜的猻猴,照鏡的蜈蚣,山野小屋,海底龍宮,水晶吊燈,蘆竹長笛……無不栩栩如生讓人叫絕。燈光或紅如隱霞或綠似凝玉,或黃若琥珀或白作寒霜,流光迤彩配上怪石玲瓏更增添了些許神秘。 然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里,圖案是靜止的,也因此禁錮了思想的縱橫馳騁,只隨了前人的目光全無保留地接受,滿眼欣奇又滿眼空空。幸好,接著去的七星岩彌補了這一缺憾。 同是溶洞的七星岩雖不如蘆笛岩美麗,卻更深更大。一個人走,沒有解說詞的引導沒有螢光燈的襯飾,只留下最徹底的原色給自己,一任遐想隨意構造。洞,又靜又暗,腳步聲似嚮似輕,仿佛踩著遠古的回音。眼角的余光里,石像崢嶸躲在陰影中飼機欲動。引路的小燈昏黃微暗,投向兩壁鬼影膧膧,而我的影子也行于其間。逐漸,想像帶著人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恐懼發散開,懷了這種心情,洞中的岩石便像猛獸像魑魅像惡漢無一例外地猙獰起來。 一邊暗笑自己的膽怯,一邊又浮想連連,蘆笛岩和七星岩,同樣的岩洞,有光無光,有伴無伴,竟然會截然不同地差異著。人類源于山洞,所以自古就對它懷著敬懼與向往。在七星岩的黑暗里,有對光明的渴望和對關愛的追求,而在蘆笛岩的熱鬧中,又充斥了獨立同自由的吶喊,漫漫文明史,兩者缺一不可。終於,走過兩處山洞,猶如走過了真理否定之否定的兩端,向一個永不可達的平衡點接近去。 七星岩外,有一屏大理石浮雕,取名“華夏之光”,五千年中華文明在藝術家的巧心安排下集中于此。在那些抽象的圖案和符號的組合中,我見到了都江堰,始皇陵,石拱橋,霸王鼎,大雁塔,蟠龍柱,后弈射日,仙女飛天,四靈五畜,周易八卦,針灸甲古,刀幣星圖,等等等等。一時間,無數的智慧結晶向我壓來令我喘息。據考,桂林始建于漢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今年恰是她2110歲壽辰。千年歷史化作一個大大的“人”字壓在我心頭揮之不去。山美水美人最美,從桂林的一點幅射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無怪乎漓江流不斷,神象死無憾。忽然記起伏波潭中曾見人乘寒游水,那“誰人伏波”的疑惑頓解。人的勤勞智慧勇敢比起山水如何?比起天地如何? 昨日漓江上,以“錦繡中華”為嘆,今天的遊覽結束了, 又要再贊上一句“民志高遠”。這八個字形容我此番游感,實為絕配,絕對! …1999年11月桂林三日游
作者:johnny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