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电话:0755-88864399
0755-82375114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深圳一日游   海岛旅游
 
     
广东省内游   国内旅游
 
     
深圳出境旅游  
 
     
  香港游
 
广东省

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韶关市佛山市江门市茂名市肇庆市惠州市梅州市
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湛江市
返回广东省首页

  广州市
  •  广州概述...
  •  风景名胜...
  •  美食天地...
  •  土产特产...
  • 历史沿革
     省名之由来  建置沿革  历史事件  历史名人  文物考古
    <-- 建置沿革 -->
     古代  近代  现代
      一、先秦时期

      从石器时代到南越国间为以印纹陶遗存为主的青铜时代,广州地区(即广州市八区四县,下同)称为番禺,为百越分布地区。《吕氏春秋》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①(① 学者有认为缚娄今博罗县,阳禺在清远,驩兜《山海经》一名“驩朱”,即“番禺”的汉语异译,如百越为古越语“布依”(即越人之意)的异译。)驩兜即“番禺”的汉语异译。按汉人记载,多种越人各立有国。《汉书·地理志》臣瓒曰:“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过秦论》说:“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即先秦时期已有越族之国,广州及三角洲出土铜器也可说明②(② 珠海市出土有剑、斧和箭镞,深圳大梅沙出土有戈、镞,四会鸟蛋山、肇庆松山等更出土剑、孟、三足盘、鼎、提梁壶,有楚式和越式。而清远马头岗两墓出土有斧、凿、蔑刀、矛、钺、匕首、钲、垒、成套编钟,显为贵族地位,且有人首柱器(人首为越人体形)。)。可见,广州正当珠江三角洲肥美平原地区,古名番禺,当为一国,相当种姓的君长。

      据文字记载,先秦时期已和中原相交通。《尚书·尧典》有“宅南交”,《史记·王帝本纪)亦记帝颛教化“南至于交阯”(即交州),《大戴礼记·少问篇》记舜命禹“南抚交趾”,唐《通历》亦记有“成王时周公测景,至于南海”③(③ 近有学者认为《通历》是孤证,难以肯定。)。《山海经》有记“番禺作”,《淮南子·人间训》有“一军处番禺之都”的记载,并说秦始皇南征百越是因番禺等地有“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宝物之故。可见,番禺在先秦时代已成为当地手工业制作中心、地方种姓的首邑,故称为“都”④(④ “都”,按《说文》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而且已是对海外贸易的中心。

      先秦时期广州的建置情况无法考证,传说有楚亭(或作楚庭)和南武城。楚亭是番禺属楚时兴建的城。《羊城古钞》卷四记载,周夷王八年(前862),“楚熊伐扬越,时事楚,有楚亭郢,今之郡城也”(一说楚亭建于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即战国周显王时期)。明黄佐《广东通志》亦云“楚庭郢在番禺”。楚庭郢按明代学者认为早于南武城,因南武城是扩建楚庭郢而成⑤(⑤ 郭棐《广东通志》卷三说:“粤服楚,有楚亭,即今郡城”;又说:“开楚亭,曰南武。”)。

      传说南武城初为吴筑,后为越人公师隅筑⑥(⑥ 黄住《广东通志·舆地志》说:“广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师隅,号曰南武。”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云:“今师隅修吴故南武城。”)。筑城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外贸以筹措复国的费用,明郭棐《广东通志·郡县志》记:“乃往相度南海,依山筑南武城以拟之,而越王不果迁。”按文献存疑记载,南武城建城时间大约如下:

      吴南武城  约在周元王三年(前473)(黄佐《广东通志》)

      越南武城  约在周赧王九年(前306)(《太平寰宇记》)

      五羊城  周显王三十年至四十年(前339~329)(《读史方舆纪要》)

      二、秦汉六朝时期

      广州地区正式设置郡县,始于秦代。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岭南设立三郡,为桂林、象郡、南海。南海郡下辖番禺、博罗、龙川、四会、揭阳等县,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建南海郡城,由尉任嚣筑小城,赵伯再增筑,《太平寰宇记》云“其城周十里”。番禺县与郡同治,面积广大,范围大致与珠江三角洲水网区相同。“南”古越语为“河道”,“海”为广阔水面,“南海”即为“河网广大水面”的地方,应指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地貌景观。番禺古越语为“咸村”(“番”为“村”,“禺”为“咸”之意),反映广州百越时期已成聚落。县则多以一部族为基础建,即沿故俗分治,开后赵佗“和集百越”之策,故一县范围很大。从“番禺始为舟”传说看,番禺族已久居此地,并发展为“番禺之都”,故番禺县及南海郡建于此。秦立南海郡由始皇三十三年到二世三年(前207),凡八年,不在秦三十六郡内。番禺县立县亦由秦始皇三十三年起,至二世三年,凡八年。时南海、番禺已有外贸活动。

      秦末,赵佗代任嚣行南海郡尉事,出兵击并桂林、象郡,统一岭南(包括今两广、海南在内)。于汉高祖元年(前206,一说汉高祖三年)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历时九十三年。《汉书·地理志》云:“南海郡,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又说“番禺,尉佗都,有盐官”。即赵佗将南海郡城番禺升格为南越国都城,立国称王。吕后时(约前183)称“南越武帝”(《汉书》言“南武帝”)。由出土“万岁”瓦当,证明确有帝王宫廷存在,宫内走道宽平。宫廷位于今中山四路至中山五路之间,当番山、禺山之北。文字记载更有王府(建德宅)、任嚣墓、赵佗井等,亦有考古证据,以1983年6月发现的未被盗南越王墓最为重要。南越国政制仍设郡及县两级,南海郡设有郡守官职;番禺仍为县治。南海郡设守与秦代同,而下沿汉法。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国,把岭南三郡析为九郡①(① 九郡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秦初立郡太大,经赵佗经营九十三年,已建郡国多处②(② 苍梧郡前身即南越国苍梧王地。交阯、九真为赵佗时设立。)),与全国分部、郡、县三级制一致。但初郡一免赋税,二由近郡支援,三以其故俗治之,不行汉法。汉初沿秦郡县之制,加设刺史部为监察区,全国分十三部,南方九郡即置刺史,称交阯刺史部。交阯刺史治羸(今越南河内),元封五年(前106)迁广信(今封开)。南越都复改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番禺设盐官。番禺县隶交阯部九十九年,成为西汉南方一都会,至汉末不衰。

      西汉末。成帝绥和元年(前8)十二月改部置州,直接管理郡县,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交阯部遂改为交州。东汉承西汉州、郡、县三级制,因经济发展,郡县增置改易,南海郡上属交州(时交州治广信),下辖七县,比西汉多增一增城县。《永乐大典·广字》引《图经志》曰:“后汉建安六年(201)始置增城县。”又引《南海志》曰:“本汉番禺县地,后汉建安六年置。”但《舆地广记》称“吴置”,所以有增城建县应在比建安六年早60多年的永和年间一说。

      东汉末年,吴国孙权乘曹操赤壁新败,刘表死,即派鄱阳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斩刘表委任之苍梧太守吴巨。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治由广信县迁至番禺,修建赵佗故城,为交州刺史部治所①(① 王 范《交广春秋》:“交州治羸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通典》作十六年。《水经注·泿水》记:“骘登高远望,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诫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绥和百越,遂用宁集。”)(后称“步骘城”)。其时,广州为番禺县、南海郡、交州三级治所,三级管理同处一城。

      孙权黄武五年(226),东吴乘士燮身亡期间,分交州为交、广两州,以分土族势力②(② 时交州为士燮势力范围,士燮为交阯大守,弟壹为合浦太守、武为南海大守,子仕徵,合称“三陈四士”。(黄佐《广州人物传》))。《晋书·地理志》载:“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为广州。”但《通典》称“广州领郡三,理番禺”,与此略异。陈大震《南海志》据此云:“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为广州,州得名自兹始。”因州治由广信迁来,故州以“广”名(一说因州东西广数千里而得名)。不久,由于叛乱复起,于是罢废广州,恢复原来的交州建制。永安七年(264,一说永安六年),再分立广州,州治番禺,辖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南海郡辖番禺、博罗、龙川、四会、增城、平夷(今新会,由四会分出)、揭阳七县,而番禺仍为州、郡、县治所在地。广州地区吴属广州南海郡番禺、增城县地。

      《晋书·地理志》载,西晋太康中广州十郡③(③ 十郡为:南海、始安、始兴、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临贺、宁浦。)、六十八县。南海郡领六县: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增城、平夷。州、郡、县治仍在番禺。广州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西晋末永嘉之乱,北人南迁,东晋政权南渡。广州成为贵族安置地区,故有多置郡县之举,以保持南迁士族封建特权。如成帝咸和六年(331)析番禺、博罗建东官郡(辖宝安、海丰、兴宁三县)。东晋南海郡,领县增加怀化、欣乐、酉平(后二县在今惠阳地)和高要,并由番禺县析置怀化县。据嘉庆重修《清一统志》(以下称《嘉庆一统志》)卷四四二载:“怀化废县在番禺县东南,晋安帝置,属南海郡,宋、齐因之,后废。”《宋书·州郡志》载,怀化县在南海郡。《南齐书·州郡志》亦载,但在《梁书》中不载。由此推断,怀化存在过一百年历史。怀化县地望按明、清学者多认为花县、从化等山区④(④ 明郭棐《广东通志》记:“怀化县在番禺、增城二县界,今县迩其故疆”(从化县)。又乾隆《广州府志·沿革》记:“花县,晋番禺县、怀化县、中宿县。”),与增城县接连。《水经注·泿水》记:“泿水又东迳怀化县,入于海”,则地在今狮子洋顶部地方。晋代这片地方土著越人还未受王化,故县以怀化为名。

      南朝初,北方战乱,人民大量南迁,故多置郡县之举依然。刘宋时广州辖十八郡,南海郡辖十县:番禺、怀化、熙安、增城、博罗、酉平、龙川、高要、绥宁、始昌(四会分出),其中绥宁、熙安两县由番禺、增城分出。因番禺县是以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为主要范围,旁有山险,土著越人据险而居,不肯宾服,晋代已置怀化县,其时又分出绥宁、熙安两县。熙安县建于刘宋文帝时,地域在今广州西面和北面。因熙安县东南有“固冈”,即今象岗地⑤(⑤ 《南越志》云:“熙安县东南有固冈,高数十丈。”《广州记》说是“直峭百丈,螺道登进”,按地形即古朝汉台地,今象岗。),故熙安在象岗西北方向,即北江下游水网区,故县名为“熙安”,即“交通安存”之地。如以建于文帝初计起,至隋开皇十年(590)并入番禺止,熙安立县凡一百六十多年(一说梁时已废,因《梁书》不载)。绥宁县按地望应在增城西南部,即广州南岸卢亭人(近称疍民)分布区。其处河阔海宽,岛屿纷列,故县曰“绥宁”。该县建于文帝时,《南齐书·州郡志》仍有绥宁县,而《梁书》不载。如以文帝初年计,至梁初时,立县计七十多年而废(一说废县在隋时,并入增城)。刘宋时广州地区属南海郡番禺、怀化、熙安、绥宁、增城等县地。

      南齐时,迁居士族最盛,故广州郡数亦增至十六郡。南海郡域扩大,县数增加,《南齐书·州郡志》载有番禺、怀化、熙安、绥宁、增城、博罗、龙川、酉平、高要、新丰(博罗分出)、河源(龙川分出)、安远、洊安等十四县*(* 《永乐大典·广州府》记:“齐县十三,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高要、酉平、绥宁、新罗、揭阳、河源、安远、熙安、怀化。”与此略异。)。番禺亦有分置南海记载。黄佐《广东通志·职官表》有“齐王思远南海今”一语,清郭尔戺《南海县志》亦有“齐南海县令王思远”的记载。但《南齐书·王思远传》只说他曾为广州刺史。黄佐未言所本,故史家疑之。萧齐时广州地区属番禺、怀化、熙安、绥宁、增城县地。

      梁武帝普通四年(522)六月,分广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广州领域缩小了,但设有都督府管辖。广州在梁末曾分置南海县。按宋《舆地广记》载:“吴立广州,后改番禺为南海县,隋曰番州。”可见隋代之前有南海县之说,宋人已有记载。郭棐《广东通志》卷十四曰:“梁始析番禺为南海县,陈仍梁。”魏琯《南海县志》记:“梁武帝天监中始析番禺为南海县”(《建置沿革表》)。该志《周文育列传》云“梁大同中除南海令”;《职官表》称周是“梁令”。可见梁代确有南海县。《陈书·周文育传》云:“卢安兴为江南都护,启文育同行,所在有功,除南海令。”按卢安兴大同中任江南都护,可知南海令的存在当早于大同年间。按《梁书》无《地理志》,故史家认为难以详考。萧梁时,广州领十一郡,南海郡辖番禺、龙川、博罗、河源、安远、新丰六县。广州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陈书》亦无《地理志》,且陈立国只三十二年,多沿梁制。明朱光熙《南海县志》云:“梁始析番禺为南海,陈仍梁。”史家认为可疑,因南海县有说为隋开皇十年置。南朝陈时,广州领十二郡,南海郡辖番禺、龙川、博罗、河源、安远、新丰六县。广州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东官郡增城县地。

      三、隋唐五代时期

      隋代历史短暂,但对建置有革新,将汉代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改为州(郡)、县两级。目的在删繁就简,利于施政。开皇九年(589)平陈,广州设总管府,原治曲江县,开皇末移治南海县。仁寿元年(601)改番州,大业三年(07)改为南海郡。南海郡领南海、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十五县。南海建县按《元和郡县志》云:“南海县,本汉番禺县之地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以其地置南海县,属广州。”在“番禺县”条又云:“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舆地广记》卷三十五“广南东路”条也说:“番禺县,秦汉旧县,后改为南海。隋平陈,分南海置,寻省入。”上述均说明隋时南海县曾分置番禺县。隋代广州地区主要属南海郡南海县地。

      唐初,高祖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又沿梁、陈、隋在边境要地设总管府(都督府),武德五年广州设总管府,武德七年改大都督府。“广府”即广州都督府的简称。贞观元年(627),因山川形势,分天下为十道,两广地区称岭南道,道治广州改中都督府。唐初南海县仍依隋制,但到武则天长安三年(703),由南海县分出番禺。《元和郡县志·番禺县》云:“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汉名,其洲周回约八十里。”按此,即指今天广州海珠区地域。唐分道亦有增改,据《通典·州郡》称:“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道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岭南采访使治广州。又建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南海县。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称广州为南海郡,辖番禺、南海、增城、四会、化蒙、东莞、浈阳、含洭、新会、义宁、怀集、洊水,清远十三县*(* 《通典》只说十二县,即:南海、番禺、增城、四合、化蒙、怀集、东莞、清远、浈阳、宝安、永固、含洭。)。至德元年(756)置岭南节度使,由广州都督充任,治广州。乾元元年(758)复郡为州,南海郡改名广州。但《元一统志》云:“至德二年十二月,复为广州。”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各立节度使,岭南东道节度使仍治广州。乾宁二年(895)赐岭南东道为清海军节度。今广州地区属岭南东道广州南海县、番禺县、增城县地。

      唐末,群雄并起。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军节度使刘稳弟岩称帝广州,以广州为兴王府,年号乾亨,国号大越,次年冬改为汉,史称“南汉”。将南海县撤销,改为常康、咸宁两县,比拟唐帝都长安,并建永丰、重合二场。咸宁县城在顺德简岸衬,二场在今佛山。南汉初兴王府辖境沿唐广州,惟南海县撤改为常康、咸宁二县,共辖十四县。乾亨四年(920),浈阳归英州。南汉时广州地区属咸宁、常康、番禺、增城县地。

      四、宋元明清时期

      两宋三百多年,行政区划仍用唐制,分三级,只以“路”代“道”。下面仍用州或府、县二级。又创军和监,直属路的军与下等州同,属州或府与县同。广州属广南东路,为路治,领县八:南海、番禺、清远、增城、怀集、东莞、新会、信安。今之广州地区,属宋南海、番禺、增城县地。宋开宝四年(971)灭南汉,开宝六年废常康、咸宁两县及两场置南海县。同时,废四会、番禺县入南海。《舆地广记》说在开宝五年,并说皇祐三年(1051)又分南海和番禺两县。《元丰九域志》云:“开宝五年省咸宁、常康、番禺、四会四县人南海,东莞县入增城”;“六年复置四会、东莞。”信安县北宋时废置无常。南宋废。绍兴二十二年(1152)析东莞及南海、番禺小部地置香山县。南宋卫王祥兴元年(1278)升广州为翔龙府,治所南海县。入元(1278)改为广州路。

      广州城向为南海县管城西,番禺县管城东,始于宋代,《舆地广记·番禺县》即有“与南海分治郭下”一语,可为证明,这是南海、番禺两县时分时合的结果。

      元代行政区划改为四级制,即省、道、路、县,广州路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是广州路治所。至元十六年(1279)设广东道宣慰司,广州置下路总管府,领七县一录事司。一录事司即广州录事司,专管广州城厢居民,建于至元三十六年;七县为: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元一统志》称广州领县八,即在上述七县之外,增加怀集一县。《新元书·地理志》说“一司七县”,因怀集初定早,划入贺州之故)。南海县为倚郭县,与番禺县分治州城,南海管西部,番禺管东部,分界已知在米市街及小市门一线。元代广州地区属广州路广州录事司、南海、番禺、增城县地。

      明代沿元代省、府、县三级制,废道一级。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洪武二年置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均为治所。广东省名由明代确定下来。广东省基本辖地也大致确定下来,至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置仍大体如此。表明明代以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基本形成,对广东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明代广州府一州十五县,即:连州、阳山、连山、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今宝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等县。广州地区则属于南海、番禺、从化、三水、增城、龙门(部分)、顺德(大部分)地方。辖地内除番禺、南海、增城沿元代建置外,其他为新设县份。增城成化五年(1469)筑土石城。弘治初,以流溪河谷为范围割番禺及增城小部分立从化县,弘治二年(1489)建治于番禺北横潭村(今花县境),弘治六年治所由番禺县北横潭村迁马场田(今街口镇区)。龙门县于弘治九年分增城县地置。但《明史·地理志》云:“弘治六年以增城县七星冈置,析博罗地益之。”又说因“南有龙门水”,故县名曰龙门县①(①《广州市地名志·龙门县》云:“明弘治九年始析增城县长沙乡之西林、平康,开源乡之金牛、三部与博罗小部分地区组建县。因当时县治七星岗,原是增城县之上龙门地,称龙门寨,龙门县由此而得名。”)。顺德县在平息黄萧养起义后置,时在景泰三年(1452)②(② 郭棐《广东通志》卷六说在景泰元年。《明史》同此。),析南海之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及新会之白藤堡等组建。三水县当三江汇合地点,嘉靖时,水道畅通,外国船舶由西江入广州经此,“舟车无昼夜”,故非设县管理不可。《读史方舆纪要》称:“三水合流,因以三水名。”三水指洭水(北江)、陶水、翁水(《广东新语》解为北江、绥江、西江)。按宋已有三水镇于此,又当高要、南海之间,有立县必要。《三水县志》云“建自嘉靖六年(1527)”,治白塔村龙凤冈(在今河口镇侧,后因日军飞机炸毁废置,旧街仍成村落)。《明史·地理志》曰:“嘉靖五年以南海县之龙凤冈,高要县之东陲置。”明代由于岭南地区开始进入全面开发时期,社会、经济和人口不断发展和增长,故广州立县较多。

      清代基本依明制,分省、府、县三级。广州府辖十四县,即:番禺、南海、增城、东莞、新会、清远、香山、新安、顺德、新宁、从化、三水、龙门、花县。广州城分为两半,西属南海县,东属番禺县。其分界仍元、明之旧,大致为大北门外大路(今解放北路)向北至三元里,向南入城,沿大北门直街南下,至米市街、小市街、小市门出江边。广东省会亦设在广州。花县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析番禺、南海北部山区设立*(* 《大清一统志》说:“康熙二十五年析南海、番禺、清远、从化、三水五县地置。”)。因县北有花山,重峦叠嶂,亘数百里,故名。治设花山平岭村,并建花城。清代广州地区属广东省广州府南海、番禺、增城、从化、顺德、三水、龙门、花县等县地。
     


    深华旅游网推荐:香港游-广东省内游-香港一日游-香港自助游-港澳游-出境旅游-深圳旅游景点-港澳五日游-深圳一日游

    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 Copyright © 2005
    国家一类社 执照号:L-GD-GJ00028
    旅行社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前海华庭107号铺
    深圳旅行社电话:0755-88864399 (总线)82375114 传 真:0755-82171419 QQ 99467716
    深圳旅行社24小时值班手机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联系人:刘先生 廖小姐 郑小姐
    旅行社网址:http://www.sz-travel.com.cn/ MSN:llmcy@hotmail.com E-mail:meng-meng.liu@hotmail.com
    本站网络实名:深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