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值班电话:0755-88864399
0755-82375114
13714396905
13823703612
|
|
 |
|
 |
 |
广东省 |
 |
|
|
 |
历史沿革 |
 |
<-- 建置沿革 -->
河源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
河源建县前的简况
河源位于广东东部,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在今新丰江水库区,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迹,这说明远在六千多年前至一万多年前,这里一带已有人类活动。东周春秋时期,这里属楚国范围。东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传至第六代孙(名叫无疆)时,越国被楚国灭掉了。越国的王孙贵族纷纷南逃,在楚国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分别建立了后人统称为“百越”的许多小国,所以,东江地区在那个时期是属于“百越地”(清同治《河源县志》称为“百粤地”)。战国末期,这些小国又先后为楚国所灭,楚国在原“百越地”设置县、郡以加强统治,开始了地方行政区域的建制。
“县”这种地方行政区划,开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于边远的地区,秦、晋、楚等国都把新兼并的土地置县管辖。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东江地区那时属于楚国统治,据传说已有了傅罗(后改为博罗)县的建制。秦统一六国后接着平定南方越族地区(古称南越)后,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东江地区分属南海郡的傅罗、龙川、番禹三个县。
古代龙川县地是傅罗的东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始建县,因其县北有龙穴山(又称龙川山),东江上源在此穿穴而过,故称龙川。当时龙川县的范围包括今龙川、五华、兴宁、和平、河源等县以及紫金、连平、新丰、龙门、平远等县的一部分,它的治所设在今龙川县的佗城。秦末,龙川县令赵佗接任南海尉后,兼并桂林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置九个郡,南海郡范围缩小,辖六个县(番禹、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隶属交州。自公元前214年至公元483年共六百九十七年间,河源是龙川县的一部分。
河源建制沿革及隶属关系
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县分出了河源、新丰两县,都隶属广州南海郡。从此有了河源县的建制,也有了河源县城的建立,到现在有一千五百零陆年的历史了。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河源县隶属梁化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今惠州市东),管辖归善(今惠阳)、博罗、河源、兴宁、海丰等县,当时龙川县并入河源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为龙川郡,治所在今惠阳东北,休吉县(即新丰县)并入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龙川郡又复名循州,河源县曾分出一个石城县,至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石城县又并入河源县。
自唐朝至明朝约一千年间,河源县管辖范围无大的变化,但所属的州、郡变化很大。唐朝循州(曾改名雷乡郡、海丰郡)属岭南道。五代南汉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设祯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等县;循州的治所迁至雷乡,辖雷乡县(唐朝时从兴宁分出,后改为龙川县)和齐昌府(后改兴宁县)。宋朝时祯州属广南东路。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直至清末,名称未变,但在元朝曾一度升为惠州路,明改为惠州府。元朝设行中书省,惠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明初,惠州属广东行中书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辖七个县(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惠州属广东布政使司。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划出河源县和龙川县部分地区设置和平县。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567年)划出河源、英德、翁源三个县的部分地区设置长宁县(1911年改名新丰县)。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划出河源、和平、新丰、翁源等县的部分地区设置连平州(1912年改连平县),河源县属惠州府连平州。河源县范围一再缩小。
历史上河源县管辖范围的变化情况
源城,原名河源城,又名槎城,是河源县的县治。它的治下有多大呢?
历史上河源县的管辖范围,有三次较大的变化:一是隋朝时的扩大(并龙川县和休吉县)。二是明朝后期的缩小(析和平、长宁、连平三县),三是解放后的现状,由于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很简略,地图资料更缺乏,只能从河源设县后划出和并入的变化推测出大致的范围。首先分析一下同邻近各县的关系。
1、同今龙川县的关系:据《广东省县图集》说:龙川县在“隋开皇十一年并入河源,于唐天授二年重置县,更名雷乡,隶属循州。南汉又改雷乡为龙川……”,似乎今天的龙川县过去曾属河源县管辖。查《嘉靖惠州府志》和《河源县志》,虽然都说“隋开皇十一年省龙川入河源”,但以后又未提及从河源县复分出龙川县。那么今天的龙川县又怎样来的呢?据《惠州府志》说“唐中宗嗣圣周武氏天授”“析兴宁置雷乡,今龙川治”。而兴宁则是东晋时从(秦置)龙川县分出去的(当时分出的兴宁县包括今兴宁、五华、龙川等县)。再查旧《辞源》(民国四年初版):“龙川……秦置,故城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北,隋废。五代时南汉复置,宋徙今治。”《历史地理志韵编今释》(清道光十七年版)亦有相似的叙述。可见历史上有两个龙川县,一是秦置,一是南汉置,县治和管辖范围都不相同。府志、县志说的并入河源的龙川县是古龙川县,当时已分出兴宁、雷乡(即今龙川县)、河源、新丰等县,和今天的龙川县无关。
另查《唐书》循州属下的归善,注有“贞观元年省龙川县入焉”。《旧唐书》也说“归善……贞观元年省龙川并入”。这些资料可能比地方志准确,隋唐时龙川县并入归善,可能有部分地方划入河源县,并不是整个古龙川县都并入河源县。
2、同今和平县的关系:据《惠州府志》说,和平县是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析龙川地及惠化都置”。又《和平县志》(民国三十一年修)说“和平、仁义、广三等三图自龙川析,忠信图(按:当是惠化图之误)自河源析”,又说“原析河源之惠化图至崇祯六年建连平州,以和平之惠化图割属之,又以河源之忠信图割补”。可见最初设置和平县时,四分之三的地方从龙川县划出,只四分之一(即惠化图)从河源划出。以后惠化图又连同河源划出的忠信图设置连平州。所以虽然《河源县志》说过“(明)正德中析置和平县”,但今天的和平县所属并不是过去的河源县划出的。
3、同今连平县的关系:自南齐至明末的一千一百多年间,连平在河源县范围内,河源县名的由来,通常的说法是“县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见《元和郡县志》)。查“县北三百里”应在今连平县北部,“三河”当指连平河(上游名麻陂河)、大埠河和忠信河(上游名大水河),这三条河都是发源于九连山的南麓,自北向南约50公里流入新丰江,初置河源县时,就包括这三条河流经的地方,(即明初河源县的惠化都和忠信都)。明末所以要从河源分出连平,是由于“九连山多盗”。据《惠州府志》载:明朝时河源县东西距离260里,南北距离598里,东南至西北457里,西南到东北285里,是当时府属各县中面积最大的,而且县志偏在县的南端,对远距四、五百里外的北部九连山区是很难管理的。所以唐朝曾分出一个石城县。明末分出连平州,是为了有利于北部山区管理的。据《广东省县图集》说“明……析河源、长宁(今新丰)、翁源之地置连平州”,所以,今天的连平县并不是全部从河源县分出的。
4、同今新丰县的关系:新丰县是南齐时和河源县同时从龙川县分出的,当时的县治在今县治(丰城镇)东北十余公里。隋炀帝时并入河源,至明隆庆年间又划出设长宁县(后改为新丰县)。新丰曾有九百多年属河源县。据《辞海》说:“明分河源,英德、翁源三县地置长宁县”,所以今天的新丰县也不是全部从河源划出。又:原划入新丰县的锡场区在1957年2月划归河源县。
5、同今龙门县的关系:原河源县平陵平奢两约,解放后划给龙门县。(1953年2月中央核准备案)。
6、同今博罗县的关系:《河源县志》说“崇祯六年又割博罗之长平二图六图以补河源”。而县志之长平都地图就包括现博罗观音阁及以北东江西岸地方。解放后长平地区划回博罗,而原属博罗的埔前则在1951年7月正式划给河源。
7、同今紫金县的关系:没有任何资料说今天的紫金县同过去的河源县有什么关系。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历史上河源县的管辖范围是:
南齐建县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源城区、郊区(除半江、锡场、埔前)和连平县的大部分地方以及龙门县的平陵地区,(也可能不包括今天的河东地区)。这样的情况过了一百一十多年,到了隋朝时,河源的管辖范围扩大到今新丰县的大部分地区。(今天河源的河东地区可能是那时才并入)。又过了一千年,到明末,河源县范围缩小,只包括今天的源城区、郊区(除半江、锡场、埔前),加上今龙门的平陵地区和博罗的长平地区。再过四百年,到解放后,划出长平地区给博罗,平陵地区给龙门,从新丰划回半江、锡场,从博罗划回埔前。又过了三十八年,建市分区,形成今天的情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