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喀则西南130公里处的萨迦县城里,是萨迦派第一座寺院,由萨迦的创始人昆·贡却杰布于公元1073年创建。萨迦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寺中艺术珍品浩瀚,文物价值又极高,因此被人们称为“第二个敦煌”。萨,藏语意为土;迦,藏语意为灰色,相传该地苯波山上的岩石风化后成为灰色的土,这就是萨迦地名的来历。 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并在元朝扶持下,建立了萨迦地方政权。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第五代法王八思巴为国师,令其统管全国佛教事务并主持西藏地区的政务。北寺就是当时行政事务机关的所在地。 萨迦寺分南北两寺,以仲曲河为界,北寺修在北岸苯波山前,始建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北寺规模宏大,为一片重叠逶迤的建筑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只有萨迦南寺尚存。星罗棋布的村舍沿山脚向平原展开,直至与县城连接起来。那些别致的房屋有秩序地排列着,古朴的街巷也很有规矩,这种形制独特的村舍在西藏可并不多见。 萨迦南寺坐落在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仲曲河南岸的平原上,始建于1268年,面积为147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有两圈城墙,城墙上有垛口,为了利于防守,除修有坚固的寺墙外,还修建了四个城堡和四个角楼,远远望去,对称、壮观。外面还有护城河,城门为“工”字形,整个平面图是大“回”字套着小“回”字,颇有一点战争防御的味道。城墙的颜色除了紫红色以外,还间有黑、白两色,这是萨迦教派的重要标志。紫红色象征文殊菩萨,黑色象征金刚护法神,白色象征观音菩萨。三色成花,因而俗称“花教”。这在我区现存的古建筑中独具一格。 萨迦南寺的主体建筑为大经堂,面积5700平方米,高10米左右。殿内有40根粗犷的柱子直通殿顶,中间四根尤为粗大。我们量了一个柱子,其圆周边3.9米(直径1.21米),柱子下面刻有莲瓣纹的石础,圆周达5.2米(直径1.66米)。当地人给它们起了一些风趣的名字,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纳色钦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大经堂的北面为“嵌东拉康”,里面有历代法王的银皮灵塔11座,均保存完好;大经堂的南侧为“蒲康”,是过去密宗念蒲巴终(金刚经)的场所。除上述建筑外,还有萨迦法王办公的“则金拉康”和喇嘛住房等。大殿内还供奉着释迦三世佛像和萨迦五祖,灵塔殿内还有历代萨迦法王的灵塔。这萨迦五祖在当地几乎妇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说上几段故事。萨迦教派一度是西藏占统治地位的教派,其领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吐蕃时期的老贵族世家,传说在赤松德赞时期,昆氏家族的人做过内相。贡乔杰布以后的五位萨迦派领袖被尊崇为萨迦五祖。 萨迦南寺的第二层,主要有平措颇章灵塔殿、卓玛颇章灵塔殿及专门珍藏各类藏文图书的“贝竹康”等建筑。 萨迦南寺内珍藏着大量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如:封诰、印章、佛像等。在大经堂的通壁大经架上,存放着用金汁、朱砂等手抄的《甘珠尔》、《丹珠尔》等经书,二楼藏书室“贝竹康”内,珍藏着许多有关历史、医药、天文、地理、历算、文学以及名人传记等书籍,如保存了3,000多块上千年的梵文贝叶经,还有手工细致的壁画,萨迦寺的元代壁画总计有上万平方米,以萨迦法王像和曼陀罗最有特色,仅曼陀罗壁画就有130多幅。与敦煌不同的是,敦煌现时成为历史的遗物,而萨迦寺则一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还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物,珍贵的有:元代中央政权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以及宋、元以来的佛象、法器、瓷器等。这些藏文典籍是藏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萨迦教派是11世纪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创立的,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曾经是西藏地方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势力。在兴建萨迦南寺时,正值萨迦派领袖八思巴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西藏地方政教统治权力之际,因此,不仅征调了西藏各地的大批民工,而且从内地也请来了很多工匠。藏汉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座宏伟建筑,是祖国兄弟民族在建筑艺术上合作的结晶。 <b><fontcolor="blue">行知提示:</font></b> 1、交通:进萨迦县前有检查站,过了检查站后,沿大路直走,远远可以看见路的左旁有白色建筑物,再走5分钟即到萨迦寺。2、食住:萨迦镇招待所(四人间每人15元。条件比较艰苦,缺水少电。镇上有几家小餐厅,提供简单的饮食。3、门票:45元4、参观时间:南寺需花3小时,北寺则视您愿意步行多久,一般2小时已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