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初 *上海21:27(7/05) 376次 天水3:11 *游览麦积山石窟 *天水16:40 387次 兰州23:15 清晨,素以干旱闻名的西北地区普降甘霖。天水的雨不是很大,却很密集。 沿途最常见的农作物就是玉米了,透过车窗,雨水淅历历地打在路边的玉米地里,汇集成一道道的清流,长长的玉米叶子被雨中的清风吹得微微摆动,时而激起无数水花。 农舍是那种简陋的砖土和石灰的结合,这是西北农村人民不富裕的写照。三两个中年农夫坐在各自屋前的门坎上,抽起了烟斗,看着雨不停地下,一想起被久违的雨滋润了的农地,心中早已扬起愉快的旋律。 虽然下了雨,渭河宽大的河床上仍是大片的干涸。远处不知名的山坡上铺着层层迭迭的梯田,可惜绿的实在不多。而在如此不利的生存条件下,为何酝酿了那么悠远,古老,沧桑的历史文化呢? 在这辆去麦积山的汽车上,有两位象我一样的自助旅行者。一个是姓曾的女孩子, 来自西安的在读研究生,让我们来形容一下她吧:看上去很精明,鼻子是个大大的圆点,有点象松鼠,眼睛很贼忒兮兮,转动起来那个快啊,生怕会不小心掉出眼眶,得意洋洋的时候会给你来一段粤曲(她老妈是广东人)。这个小巧伶俐的女生胆子倒很大,她说前几天旅行兰州,武威,敦煌的时候,只睡了两个晚上,其余都是在夜车上度过的。 另一个憨厚的大男孩,韩国人,在北京念书,汉语很好。 八点半的光景到达麦积山,步行数百米前进至山脚下。“好大一个竹笋!”,我的感叹令小曾笑得前仰后合。与周围青葱葱的群山相比,麦积山圆柱的山体上没有任何植被,穿凿在山壁上的百多个洞窟整齐地分成若干层,这和竹笋上的斑节不谋而合。 即使在山脚下,那最大的三尊立佛仍然清晰可见。 在连接各个洞窟的栈道间穿行,可以看到从十六国时代起至明清等各个朝代的造像作品。和中国其余大部分的石窟一样,崇尚佛教的北朝鲜卑族统治时期,贡献的作品最多;在艺术上,与云岗、龙门诸窟所不同的是,麦积山的大多数造像面额清瘦,衣衫轻薄,肩部则肌肉丰润,而且彩塑作品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在隋唐以后经过了加工, 隋唐时期众所周知的以富态为美,在彩绘上也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麦积山石窟反映了北朝游牧民族的审美特点,以瘦长精悍为美,不尚奢华。 另有一些力士,金刚塑像,具有古西域和天竺的造像特征,显示出由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使得中亚艺术传播入天水。 小曾虽然去过莫高窟,仍然在每尊佛像前驻足凝视许久,非要弄清来龙去脉不可, 我们时常要放慢脚步来等她。她是纺织大学的,多看看老佛爷的穿着也许对她的专业有帮助。 离开麦积山,小曾和韩国人都准备去伏羲庙,我告别了他们独自去了火车站。 到兰州的火车令人生厌地晚点三个小时,真的很想知道那些肇事者和渎职者是如何处理的。 所乘坐的普快硬座车厢正是所谓的“苦力车厢”,乘客大部分是那种社会底层的贫苦人家,有做小生意的,有拖儿带女去看亲戚的,有无所事事的小青年,有收入微薄的打工者。你可以说他们肮脏不堪:吃满一地的瓜子壳,大人抱着小孩在车厢走廊里撒尿,或者随随便便地往地上吐痰、哼鼻涕,有时你还能惊讶地发现一个大汉竟然睡在行李架上。虽然这每一样都足以让“上等人”闻风色变,但是谁都不应该指责他们,如果有了几个臭钱,有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文凭,穿着名牌衣服,系着高贵领带,梳着一丝不苟油光可鉴的头发,谁还会做这种事呢? 贫穷才是最大的肮脏现象,为什么地区之间贫富那么悬殊呢?为什么文明文化素质相差那么大呢?政府在这方面做过些什么事呢?开发大西部是件好事,可不要被那些贪官污吏中饱了私囊啊。
作者:sadrosed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