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密宗经院 *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 气候太干燥了,这几天眼睛一直酸胀不已,就算拼命去想起一些伤心事,眼泪也挤不下几滴来。睡眠就不是太好了,真后悔没有捎上一瓶眼药水来。今天早上感觉稍好,左眼的疲劳感消除了大半,右眼仍不适。 在西宁体育馆门口坐上去湟中的班车,一个小时就到达了塔尔寺。 车上有不少喇嘛,还有两个云游至此的汉族僧侣。我注意起一个十岁左右的藏族小女孩:眼睛细长,五官清秀,笑起来很动人,脸颊上挂着天空中两朵最漂亮的红霞,梳着两条及腰的长辫,走起路来甩来甩去,神采飞扬,是个美人胎子。我从来没有认为藏族的小女孩会有那么漂亮,她象很多同龄的小孩一样,好动地在车厢里走来走去。 我向她做了个鬼脸,逗得她“扑哧”笑了出来,可是我无法与她交谈,她一定还没有上过学校。 到了塔尔寺,我下了车给她拍了一张照片,对她的母亲说“你的女儿真漂亮”。母亲含笑作答,显然她也不懂汉语,但一定是从我的表情中读懂了我的意思。 参观喇嘛庙已经是第二回了,上次是在中甸的噶丹松赞林寺。 起初我对藏传佛教没有什么好印象,比如寺庙建得太奢华,供养的僧众太多,最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寺庙居然用少女的头盖骨作器皿,令人毛骨耸然。而后在峨眉山邂逅了云游的隆海和尚,一番攀谈使我改变了以前偏颇的看法。他说,藏传佛教多属于密宗流派,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不深入他们的文化体系不能轻易地对其下定论。然后又举了个例子,藏传佛教僧侣可食“三净肉”,这显然违背的佛“不杀生”的意旨,但在高寒的西藏地区,蔬菜太少了,且在酷寒的环境下,不吃肉根本生活不下去。这样深入浅出的指引,才使我对藏传佛教有了新的认识。难得的是,隆海和尚年仅25岁,以他广博而深厚的知识赢得了我的尊敬,并使我受益匪浅。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六大寺庙之一,是在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之地上建造起来的。宗喀巴是藏传佛教尊为宗师的传奇人物,生于湟中,7岁出家,16岁赴藏深造,终成为一代佛教大师。他在53岁时,针对西藏佛教界的弊端,发起了宗教改革的运动,主张先显后密,显密兼修,要求僧众恪守戒律,使当时佛门中日益颓败的风气得以纠正,受到了信徒僧众的支持敬仰,由此创立了格鲁派藏传佛教,俗称“黄教”。 塔尔寺最盛时有殿堂八百多间,现在起码也有百余间,可以进入参观的有十间。密宗经院里有个画着许多头骨的佛坛,周围光线极为幽暗。我虽然知道这是密宗的一种特征,还是被吓了一跳,很奇怪人们为什么要崇拜这么恐怖的东西。 我忽然得到了一种奇特的体验,这就是恐惧。人生中有那么多难以避免的负面的生理活动,诸如悲伤、恐惧等等,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可以把悲伤写成“痛苦的享受”, 而似乎没有谁能写出恐惧的样子。其实恐惧无所不在,恐惧失败,恐惧挫折,恐惧死亡,甚至恐惧黑夜,可以说是伴随人一生的大敌。但你怎么能避而不谈呢?一个人只有正面恐惧,战胜恐惧,才能克服内心和外部的双重阻碍,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我做得到,我必须做到。 塔尔寺在艺术有“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该是酥油花了。酥油是用动物油做的,揉以石质矿物染料,可以染成各种颜色。据说每年春节前几个月,僧侣开始制作酥油花,到正月十五日灯会上将做好的酥油花展出,一年一度, 成为寺内盛会。在展馆中,我们可以看到用酥油塑造的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宗教神话故事等。其中之一是反映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的群塑,无论是文成公主、禄东赞、武士、仆役、仕女,造型生动,工艺精致。 回西宁后在大街上逛了逛,顺路去了著名的东关清真大寺。这是个回族式的清真寺,门内的牌楼很华丽,由两根高大显赫的圆柱支撑着。除了这些,清真寺里其他的建筑还是很简朴的。中间是个可供几百人礼拜的广场,右侧的平房是伊斯兰经学院,可见各地来进修的阿訇正在激烈辩论。走上正前方的台阶,是寺庙的中心--礼拜室,头戴白帽的回族穆斯林面对着墙壁作低头深思状。礼拜室里的装潢依然简单,除却少数壁雕,没有什么偶像供奉。伊斯兰教正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他们相信真主自在心中,化成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 在西宁,所见到的回族人似乎才是“原汁原味”的回族,他们的相貌和装束更接近他们的祖先--中亚波斯各族,而国内其他很多地方的回族长得却很汉化。
作者:sadrosed 出自:
|